索引
索引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就像书的目录一样。
索引常见的模型
索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查询效率,但是实现索引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 的 有哈希表、有序数组和搜索树。
哈希表
- hash值不是递增的,新增数据时会很快
- 因为不是有序的,所以哈希索引做区间查询的速度是很慢的
-
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比如 Memcached 及其他一些 NoSQL 引擎
有序数组
- 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二分法)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非常优秀
-
有序数组更新数据时比较麻烦,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
搜索树
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每个节点的左儿子小于父节点,父节点又小于右儿子。为了维持O(log(N))的查询复杂度,就需要保持这棵树是平衡二叉树,为了保证平衡,更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log(N))。
树可以有二叉,也可以有多叉。多叉树就是每个节点有多个儿子,儿子之间的大小保证从左到右递增。二叉树是搜索效率最高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数据库存储却并不使用二叉树。其原因是,索引不止存在内存中,还要写到磁盘上。
InnoDB 的索引模型
mysql> create table T(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index (k))engine=InnoDB;
5条记录R1~R5 的 (ID,k) 值分别为 (100,1)、(200,2)、(300,3)、(500,5) 和 (600,6)
- 根据叶子结点的内容,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
- 主键索引的叶子结点存的是整行数据,在InnoDB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 是主键的值,在InnoDB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索引维护
当插入数据后,需要考虑叶分裂;当删除数据后,需要考虑叶合并。所以尽量使用自增主键的插入数据模式,减少索引维护的成本。并且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所以,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
回表
select *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 ;
回到主键索引树搜索的过程,称为回表。
覆盖索引
select ID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 ;
这是只需要查ID的值,而ID的值已经在k索引树上了,因此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不需要回表,索引覆盖了查询需求,成为覆盖索引。
由于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显著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一个常用的性能优化手段。
CREATE TABLE `tuser` (
`id` int(11) NOT NULL,
`id_card` varchar(32) DEFAULT NULL,
`name` varchar(32) DEFAULT NULL,
`age` int(11) DEFAULT NULL,
`ismale` tinyint(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id_card` (`id_card`),
KEY `name_age` (`name`,`age`)
) ENGINE=InnoDB
针对上面这个表是否需要再建立一个(身份证号、姓名)的联合索引呢?
最左前缀原则
在建立联合索引的时候,合理安排索引内的字段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通过调整顺序,可以少维护一个索引,那么这个顺序往往就是需要优先考虑采用的。
如果既有联合查询(a、b),又有基于a、b各自 的查询,查询条件里面只有b的语句,是无法使用(a,b)这个联合索引的,这时候就不得不同时维护 (a,b 、(b) 这两个索引。
索引下推
如果不符合最左前缀原则,会怎么处理?
例如此时的联合索引为(name,age)
mysql> select * from tuser where name like '张 %' and age=10 and ismale=1;
在 MySQL 5.6 之前,当找到name开头字符为“张”的记录时,只能回表,在主键索引上找出数据行,再对比字段age、ismale的值。
而 MySQL 5.6 引入的索引下推优化 (index condition pushdown),可以在索引遍历 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