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为何不惜耗费国力支持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聊聊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皇帝为何不惜耗费国力支持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众所周知,明朝最辉煌的时代应该就是永乐盛世了,那时候的明朝在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而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



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为何不惜耗费国力支持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什么目的?#知识抢先知#_腾讯视频

郑和,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出色的航海家之一。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原名马三保,祖籍云南,回族,自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11岁开始随明军南征北战,后遇到朱棣,成为贴身侍卫,进而成为其亲信,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立下大功。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当时,这已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便以“郑和”之名光耀历史。

因此,作为皇帝亲信又久经战场考验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拥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坚毅顽强性格,以及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从而使郑和成为下西洋的不二人选。

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28年间,郑和率领着一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成功横渡印度洋的先河。期间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领先了欧洲近一百年。这极为壮观的远航,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

说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历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以下三个:


第一是去宣扬大明国威

威服四海,万国朝邦,是中国历史的老传统。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举动。如汉朝时,多次派人出使西域,最终将西域诸国纳入中国的朝贡体系,成就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大唐国威扬名海外,众多番邦来中国朝拜,多国景仰华夏文明,派遣唐使来朝。

因此,作为雄才大略的明成祖自然也想开创属于自己的天朝朝贡体系,在陆上,汉唐已将西域探明,此时,向未知的海上进发,成为明成祖的理想。

第二是加强跟建立与其他国家的外交

稳定的国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时江南手工业、工商业的极大发展,沿海一些大都市也发展的十分繁荣。在宋、元以来,我国海外贸易就很发达,对外移民也很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均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因此,海外贸易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永乐年间组织国家级的商贸船队,将巨额的利润掌握在了国家手中。正是由于丰厚的利润支撑,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促进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第三是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传》中就曾明确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其踪。”

不过针对这种说法,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但据猜测寻找建文帝只能说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顺手而为的事,绝不是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有趣的历史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