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奇百怪的房子”话题进行的第二个周的周末,我们邀请了毛毛虫教室的家长同孩子们一起思考“家”与“房子”的区别,邀请爸爸妈妈借助音频、视频或者是随笔+图片的形式讲述自己与老房子以及老房子里人的回忆与故事。
文字里有情,所以读起来令人动容。孩子们今天下午聆听妈妈们的来信时很安静,他们边听边看妈妈们文字间的照片,并且认真的默默读着妈妈们来信里自己能够认读出的文字。他们或许对家的概念仍是模糊的,但是他们知道,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晚上还有一位妈妈的声音,娓娓道来她与老房子的故事,记得在老师的朋友圈找一下哦~
1.《家和房子》——来自驰原妈妈
我从小在农村里长大,家里的房子是一栋平房。
家乡房子大多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中间一间为堂屋(客厅)靠北正墙。
家里有五间正房,堂屋一间,爸爸妈妈一间,我和姐姐一间,厨房一间,储藏室一间。一到农忙季节,家里就堆满了收割后的小麦、玉米、花生、黄豆,家里还有很多农具,锄头,背兜,犁头,耙,梯子,簸箕,箩筐……哎呀,有的字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哈哈......
厨房灶台很大,一口大铁锅,灶台旁边还要腾出放柴禾的地方,我喜欢在灶台旁帮妈妈干活。
那时的理想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后来,我长大了,终于离开家,读书,毕业,工作,租房。结婚的时候,和驰原爸爸(那时还没有驰原哦)千挑万选,费尽心力,终于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很小的房子,在新城花园。我们有家了!
这个刚刚诞生的小家,和农村那个有爸爸妈妈的老家,有什么不同呢?——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心头浮现,没有答案,却令人百感交集。
2011年驰原出生了,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光阴荏苒,驰原3岁了,在小区里面的“新城花园幼儿园”度过了3年美好时光。
再后来,驰原妹妹小萌萌出生了,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驰原要上一年级了,我们搬到了高新区的水岸人家,这个房子比原来的要大要新一些,驰原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
现在,我们经常把年老的爸妈接到新房子住一段时间……我们在这里一起过“端午节”,“中秋节”,一起去五四广场,极地海洋世界……终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有亲人(父母、爱人、子女)的地方就是家。
家,随着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房子中迁徙。家是亲情、爱情、梦想、羁绊,家是传递幸福,家是装满思念……因为有了家,一套原本空荡冰冷的房子才有了意义。
所以房子是家,还是家是房子?还是说有房子才有家?不,是有了家人,房子才成为家。
2.《我和老房子的故事》——来自雨馨妈妈
我小时候在这里长大,那时候没有电子产品没有手机,我们都是跟邻居小朋友玩捉迷藏,踢毽子丢沙包的游戏,非常开心,我们家还养了一只小花猫让我最难忘。
那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妈妈赶集花了5毛钱给我买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可爱,起先它不但跟我很陌生,而且还看都不看我一眼呢!我灵机一动,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我给他拿了食物给它丢在那里,我就走到边上偷偷地看,它看见没人了,就吃起食物来,我悄悄地走过去,小花猫跟我有点熟悉了,我很高兴,慢慢的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每天和小花猫一起玩耍,我每天都会给他食物吃。
我们家还养了一只大狗,这只大狗经常欺负我最喜爱的这只小花猫,我就会教育这只大狗不要欺负我这只小花猫了,但是大狗根本不听我的,这只小花猫非常可爱,也非常懂事,每天我去上学的时候,它都会依依不舍的看着我,送我到门口。有一次还送我到学校,然后自己回家。
突然有一天,我找不到这只小花猫了,妈妈说你上学的时候,小花猫和大狗打架被大狗给咬死了。我当时难过极了,哭了好几天。到现在还能记起小花猫的模样。
这个事情是我在老房子最难忘的事情。
我想,或许话题学习的最大意义就是打破常识,深入生活。孩子不仅了解了房子的构造以及发展过程,更需要在自己的这一段生命体验中尝试重新建构对这种几乎分分秒秒都与之相伴的最熟悉的事物的概念,平常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房子竟也藏着温暖人心的感情。孩子们不理解“感觉”“感受”一类的词究竟是要让自己体会什么,但是,他们在听聆听爸爸妈妈们讲述他们与房子、与家、与家人的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在感受,感受着爸爸妈妈的心情,体会家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并将如此有爱、有温度的语言刻进自己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