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嗡嗡嗡~

便利蜂飞到你身边了吗?

一、便利蜂是什么蜜蜂品种?

一言以蔽之,便利蜂是便利店行业的新零售。便利蜂靠强大的系统研发团队(400~500人)支持运营中的各种决策,包括但不限于:选址、选品(e.g.,哪些产品在该区域卖得又多又快)、短保鲜产品(关东煮、热餐、牛奶等)的订购量(订多了浪费,订少了钱没赚到而且客户满意度下降)、生鲜的到点促销(避免浪费)……从而能够降低店长培养难度(行业标准是2年,便利蜂只需45天到6个月)、标准化运营、快速且广泛地复制成功。

二、便利蜂盈利价值点

商业模式的优化说到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降本(供应链、租金、人力)增效(快速扩张)」

设想你有1000元,面前有两个发财计划。一个是投入10元,利润率50%,只能投入一次。另一个是投入10元,利润率5%,但是可以无限次投入,你选择哪个?当然是后者对不对?能够快速复制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便利蜂快速扩张(3年多在20个城市开了1500+门店;全家、罗森各自门店约2500余家)的好处不只是让资金快速流转起来,还包括:

1)挤压竞对市场
2)增加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摊薄固定成本:自建供应链——在北京已有两家鲜食基地,且投资多家鲜食工厂;研发成本——自有商品品牌“蜂质选”
……

更重要的是!积累各种数据(消费数据、运营数据…)!!!精准的数据化运营深刻依赖于丰富的数据、不断的反馈验证、和算法模型的迭代升级。“智能化”无法凭空长出来,企业一定是先有“信息化”和“数据化”。

这里要打一个岔,马云对阿里的定位是什么?是一家「数据」公司!尤其是现在这个互联网环境,阿里的产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面临后起之秀的追击,但是阿里的产品生态布局,让它能积累足够数据,掌握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全貌,然后靠数据发财(p.s.,阿里的数字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据说是对集团财报贡献最大的“钱袋子”。p.p.s.,阿里妈妈是阿里集团的养老部门🙂——来,让阿里妈妈给大家讲讲什么叫“躺着赚钱”)。换言之,阿里去布局很多产品是图钱吗?才不是,人家图的是数据。

三、我看便利蜂

数据化运营这件事,技术到达一定高度后,瓶颈就是两端。一端是数据源:能采集到什么样的数据;另一端是数据应用:怎么结合业务场景把数据用出花头来。

根据我(主要是买咖啡)的经历,便利蜂在这两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1. 采集自助设备信息,提供告警

在一个赶高铁的早上,我在便利蜂买拿铁——牛奶没了;买豆浆——豆浆没了……😓笑不出来……便利蜂的小哥哥忙不迭地跟我还有其他买咖啡的顾客道歉,他连连说,今天早上也太倒霉了。

实际上,即使不能改造硬件设备,加装重量感应部件,也可以通过计算累计用量,简单测算出牛奶、豆浆的剩余用量,提前告知店员。更进一步,可以基于店铺流量分布或者单品的销售分布,让店员在咖啡机不忙的时候,提前补货。

  1. 增加业务场景理解,提高客户满意度

还是在上面这个场景,咖啡机告诉我:“牛奶不足,当前饮品无法完成购买”,却毫不贴心地没有提示解决方案,比如提供一个取货码,让我晚一些时候来取咖啡,或者自动退款……什么都没有……难以理解……店员小哥哥说,要不你中午休息的时候来,我给你重新做一杯😓到最后,数据化运营还是得「刷脸」……这不合理……而且中午那会儿,难保店员不会因为售卖热食而忙的飞起。

四、便利蜂你要飞去哪?

完全数据化运营的便利店会是什么样子?店员的职能会发生哪些转变?便利店会渐渐变成能售卖热食的“机智”的自动贩卖机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