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日,票圈都在为儿童节刷屏,一通电话,得知从小看我长大的阿姨的母亲病故的消息。我想到了去年也正是这个时候,外婆的离世。外婆离世前,我总以为死亡很遥远,但经过这件事以后,才明白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时候,只知道亲人的离开是一件顶悲伤的事,唯一相关的记忆就是六岁时爷爷的离开。那个时候,还不懂胳膊上黑色孝字袖章的意义,只知道跟着大人们一起哭,经历了短暂的悲伤后,就被父母送到朋友家照顾,直到家里“大人们的事”忙完了,才又重新接我回来。
年幼的我,被父母保护着,无论他们多么的难过,抱起我的时候,依然忍住眼里打转的眼泪,假装轻松地简单地给我讲着发生了什么。对于那时的我,只是希望他们不要那么悲伤,父母竭尽全力筑起保护膜让一切依旧,所以我并未意识到离开意味着什么,要说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应该就是提到爷爷时,大人脸上露出的难以名状的难过。
随着长大,接触的知识开始让我慢慢了解“生老病死”这件事。
初中的时候遇上叛逆期,一部分暗黑的小众文化开始引起逆反期的学生的注意。“崇敬死亡”和离家出走一样,显得倔强而又具有个性。这里的崇敬并非追求,而是像一股反作用力,因为崇拜死亡而引发的由死向生的旺盛的喷薄的生命力,希望由此获得一种纯粹干净、完全投入此刻生命的力量。
当周围同学还在谈论恋爱和言情小说的时候,你已经在想生与死的意义了,仿佛有点成熟,仿佛有点无知,仿佛有点深邃,仿佛有点浅薄,在这五味杂陈的情感中,我感到自己因为开始思考死亡而变得有些不一样。但其实,那时我并不懂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才不明白为什么世人都惧怕它,所以才有种直愣愣的勇气。
长大后,陪伴时间长久的人的离开,才真正教你明白死亡这件事。
直到外婆的离开,才发现原来死亡这样的严肃,却又这样的平静。最难过的不是这个人的离开,而是离开后,那些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光永远无法再过一遍,曾经有她身影的场景都变成了空的,明明前段时间还在一起说话聊天,突然就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你无法用钱或者时间,甚至冲天大喊,伤害自己就能再换回那个人的出现,就能换回那些时光,然后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生活下去。因为你永远,永远,永远都没有任何机会再见到这个人了,就像是用手抓空气一样,深深的无力,也是最深的残酷。
外婆陪我长大,虽然已经离开了一年,但时常感觉一切都才刚过去没几天,想到心就巨疼,眼睛就会发酸。 现在才明白死亡这件事是真实并且严肃地存在的,同生一样,需要被正视。只是有时候,我们有太多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害怕,所以不断的回避这个话题。但其实,无论你敢于不敢直视它,它就在那里,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家中新一代的小辈们一天天长大,离开的人留下的痕迹慢慢淡去,关于他们的记忆最后可能只存在我们这两代人的回忆里,而对小辈来说,能记下的大概就像是六岁时的我那样的难过又模糊的记忆。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家族的车轮在时间的泥土里慢慢前行,开辟着新的土地,也留下了最深的痕迹。生与死之间一环连着一环,正是如此,才让人看到希望的出现,因为有了希望的寄托,才让离开不那么地难过。
而在这段面对离开的痛彻心扉的日子里,无论你有多少的知心朋友,此刻你都要独自面对。你要独自面对记忆中的那些场景只留下你孤身一人,你要独自面对想要再对离开的人说话,却没有任何回应的安静。也许爱你的人希望拉你一把,能带给你些许温暖,也许你也不想自己总是这样难过,想要努力看到光芒走出悲伤,但没有办法,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你知道那是把心敲碎了,再自己捡起来一片片拼合的苦涩滋味,但你要忍,因为你的悲伤无处释放。慢慢地你会走过最痛苦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痛苦不再,只是你已将它内化,成为你成长中,生命中的一部分。
你仍然还会触景生情,仍然会追忆难过,再次面对死亡也会万分悲痛,但经历过最初的心碎,你变得完整,你有勇气支撑自己走过最难的阶段,你变得勇敢,并且懂得珍惜。
现在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更加珍惜拥有的每个体验和感觉,碰到曾经心有介意的事情也会学着宽容,曾经害怕不敢承担的事情也在学着勇敢担起责任,也许还是会暴躁,但已经懂得克制自己,一天天感受到自己强大起来,这也许才是由死向生思考的真正奥义吧。
生命中每一次的磨炼,痛苦或难过,都让我们变得完整,最终一点点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虽然这是顶苦涩的成长,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