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曾言:“如果天总不亮,那就摸黑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角落。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辨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你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做人当做报晓的雄鸡,莫做待宰的羔羊。
所谓守望,即是等待与盼望,就如朱自清在《春》中所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春天到来的日子,往往也是寒冬中、黎明前,等待的日子。再宏大的理想,也是由许久的积累而铺垫;壮烈的变革前,是“真正的猛士”们在直面“惨淡的人生”中那漫长的守望。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慈溪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六君子被害,维新变法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宣告失败。谭嗣同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表达对康有为、梁启超等幸存革命志士的期许与鼓励。而谭嗣同们何尝不希望看到旧中国变革为一个自己心中梦寐以求的那般——政治民主、军事强大、思想解放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然而,革命需要试错,革命需要探索,革命更需要牺牲。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守望着近代中国黎明的曙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是守望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告破,国民大革命失败。在这至暗的时刻里,随着国共合作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蓝图的破灭,民主主义革命志士们陷入了痛苦、彷徨、幻灭与不知所措。同年,戴望舒创作了《雨巷》。丁香姑娘纯洁、美好而幽怨,正似革命志士对社会变革的美好期望那般,然而此时此刻,更多的却是失望、消沉与落寞。鲜有人能在遭遇重大挫折与失败后,轻而易举地转变乐观的心态。而与之相反的,往往是希望和期许越大,失望和苦痛也就越大。然而,近代革命志士们忍受着失败的苦痛和抑郁,在失望中盼望,绝望中守望。他们,是守望者。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余光中写下《乡愁》。祖籍福建的余光中,1949年前往台湾,而由于政治原因多年来未能与亲人团聚,故借诗抒怀。这是多少两岸同胞的真实缩影和写照。两岸团聚,祖国统一的愿景是多少华夏儿女心中的企盼。而直到今天,纵使两岸局势风云多变,我们依然守望着,守望着……
我们在黑夜中等待黎明,而黎明前也最寒冷、最绝望。我们往往聚焦于变革已然到来时的宏伟壮烈,我们常常赞美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美丽。而我们也最不应该忘记在天边的第一道曙光到来前,那些不被虚无和落寞所迷惑,那些忍受着酷寒的摧残与绝望的啃噬,那些默默等待、积蓄力量、盼望着“春天”的守望者们。正是千千万万守望者,坚持、隐忍和努力,才举起共同擎天的巨刃,划破漫天的黑幕,让光明和温暖洒向人间。
王尔德有云:"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这,就是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