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与大爱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
孔子说的“小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可以拥有一些小智慧,那一层可以理解为从小事上来看一个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君子不可小知”,意思是不可以从细节方面来考察君子或给君子下定论;君子却“可大受”,意思是君子能够承担重任。
小人的特点是“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小人在小的问题上能表现出小聪明,在没有面临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之时,他往往表现得比君子更活跃、更积极,一旦遇到大的事情,他就承担不了了。
这里所说的君子与小人,是从个人才能角度来划分的。有的人虽然不长于处理小事,但是他们在大事上有谋略和远见,这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个时候,就要包容他的细节问题,让他在大事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的人虽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他长于处理细节问题,可以把小事情办很好,这样的人也应该给予肯定。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用人者也很难鱼与熊掌兼得,这个时候,只需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并且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就可以了。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践履仁而死的。”
第一种理解是,这段话是孔子的感叹。孔子叹道:仁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啊!民对于仁的追求,就像对于水和火一样——人能离开水吗?能离开水吗?仁对于老百姓来说,比水和火更加重要。
水与火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但我们经常会被水和火伤害,不小心被淹没,或者被烧伤。而仁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却不会像水火一样伤人,多么美好!
这种理解,孔子所强调的是仁的重要性和美好程度。
第二种理解是,古人对水和火天然有一种恐惧感,如果把水火当作惧怕的对象,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真是想不通啊。老百姓提到仁,就好像提到水火一样,避之不及,但是,为什么要害怕仁呢?我们这么怕水火,都有人愿意赴汤蹈火,为了冒险、为了获得财富,去跋山涉水,甚至刀口舔血。但是“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没有人愿意为了实践仁而付出生命。
如果这样理解,孔子是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失望。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