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生孩子之前我就已经买了《游戏力》的两本书,惭愧的是我到现在都还没翻开书皮,自从今年4月份参加了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的讲座,当下我就决定报名他11月份的工作坊,然后我就给了自己一个正当的暂时不翻书的理由,我怕自己会先入为主,所以书还是上完课再看吧。
两天工作坊下来,我觉得游戏育儿区别于市面上的亲子教育课程的是它以游戏作为切入点,玩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它更容易让父母和孩子产生联结,也更容易被父母和孩子接受。此刻我可能不太记得课程的知识理论,但我还清晰记得我在“枕头大战”“你追我赶”“拍气球”“肢体冲突”等游戏中玩得很开心。
可能朋友们会好奇:游戏育儿是不是就学习跟孩子玩什么游戏,具体怎么玩,可是我不会玩怎么办?在我看来游戏力是一种态度,父母在放松的状态下将孩子带入游戏区,孩子通过游戏去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动态流动的过程,我们可以随着情境去创造各种不一样的游戏体验,而这里的游戏区并不是指固定的游戏场所,而是通过一些步骤带领孩子共同进入游戏状态。
比如面对孩子贪玩不吃饭,首先微笑让对方感觉自己不会有麻烦,然后说我注意到我们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总是不太愉快,你注意到了吗?要不我们现在玩个“我不想吃饭我要继续玩”的游戏,你觉得如何?你想扮演谁呢?如果孩子回应说我不想玩,我们可以继续说那要不我们现在改成玩“我不想玩”的游戏,你想扮演谁?透过角色扮演孩子体验到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由此去理解所发生的冲突。再比如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发生对抗的时候,假设是共同争抢一个玩具,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可能会觉得为难站在哪边都不对,老师提供的游戏力建议是把他们手中的玩具抢过来,然后带点幽默地说:你们俩都在抢一个玩具,看来它应该很好玩,现在轮到我玩了,你们不服气的话,一起过来跟我抢吧,这样的处理方式就让孩子们从彼此对抗变成协作对外了。
也许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会疑虑自己太严肃没办法和孩子进行游戏怎么办?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修炼的部分,但请相信当你真正解放天性的时候你一定会乐在其中。未来陪伴葫芦妹成长的日子里,自己免不了做个神经病随时戏精附体,但有什么关系,葫芦妹一定会说:我妈妈是一个好玩有趣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