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永澄老师开始带着我们做《快思慢想》的检视阅读,以前看书我从没有“检视阅读”的概念,一般拿起书来会大致翻一下,看下内容简介,这本书大致讲的什么,感兴趣的就继续读,不感兴趣的主题就不看了。
拿起感兴趣的书后,就跟看小说一样,从第一页翻起,一直看到最后的结尾。
自从去年我参加了永澄老师组织的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我开始实践“检视阅读5步法”:
1. 看包装:书名、上架类别、作者、策划机构和出版社、版次和印次
2. 看整体:目录、目的、目标、受众群体
3.看细节:本书若干关键词、本书诚意度
4. 下判断:本书对我当下的价值、何时读、用什么方法读
5. 粗阅读:简要书写阅读后的感受
后来对于新书,我没有刻意练习”检视阅读5步法”,好像没有养成习惯,会大致翻一下,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一般前面几页看得认真,如果觉得整体难了,超出了自己理解的范围,就会放下,这一方就是好几个月。就像《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看到有那么多专有名词不懂,看不下去,就干脆不看了。这次有机会和永澄老师以及众多小伙伴共读,希望能啃下来这个硬骨头!
今天重拾“检视阅读”,老师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和观点:
1. 结构性
2. 少谈感受,少发感概。多谈价值和逻辑。
3. 将书中所讲的与你的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推广运用和借鉴产生复利。
4. 不要那么着急,想一下子解决问题。要能够做到延迟满足。
5. 假设体系:
假如这本书的主题你来写,你会怎么写?与作者的写法对照,有何不同?
一、结构性
这个名词太重要了!它说明我们要对一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必须先从整体上把握它,知道它有哪几个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互相影响?不光是读书,做任何事,首先都应该从俯视的角度观察和了解它,包括做一个新项目,接受一份新任务,到一家新公司任职。
不要一上来就埋头做事,从一个个细节开始,这样容易掉在具体事情里,只关注一个点而忽略了其它,导致局面失衡,所谓见树不见林,身在此山中,没有跳出来看到整体和全貌,不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
这方面我有过很深刻的教训。当时刚到一家培训公司,负责担任教学主任。到任第一天,我没有去了解公司的各个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布,了解公司有哪些业务,也没有和本部门的人员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就一头扎进具体事务中干起来。结果后面工作很被动,我不知道本部门的业务范围都包括哪些?哪些是归我们管的?哪些是和其它部门协作的?哪些是别的部门专属的业务,我们不应插手的。
越到后面,感觉事情越来越多,理不清头绪,一件事情还没完,另一件事情又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根本无暇顾及。
所以我觉得”结构性思维“和”全局观念“,是一个人从”执行者“过渡到”管理者“的首要路径!
二、少谈感受,少发感概。多谈价值和逻辑。
如果看完一本书,我们所能谈的只是说”真棒!” “太深刻了!”“说得太好了!”,那就太肤浅了,太虚了。一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带给你的启发,更新了你的认知,开阔了你的视野,促使你采取行动,从而带来改变。
这本书除了观点以外,你还要弄清它是怎么论述的,是否符合逻辑?你是否赞同作者所说的?有没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为什么站不住脚?
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真正读懂一本书,将它内化到我们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将书中所讲加以应用,造成边际成本递减。《思考,快与慢》就是这样一本需要我们认真研读,不断加以应用,产生复利的书。
三、不要那么着急,想一下子解决问题。要能够做到延迟满足。
昨天永澄老师讲多数人的一个毛病,就是懒得思考,想“直接得到答案”。他们都很着急,想立刻解决问题,脑子里一有想法就去做,无法冷静下来细细思考:“这个法子行得通吗?有效果吗?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就很焦虑,急躁,总想着这事睡不着觉。非解决了才安心。这就是不能延迟满足。因为有时候是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环境不允许,必须耐心等!干着急没有用,贸然行动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看书也是一样,遇到不懂的,想办法查相关书籍资料,网上搜索,如果查不到就先打问号记下来。这时大脑其实也对这个问题有了印象,说不定等哪天遇到某种刺激,你会忽然有了灵感,一下子想通了。
所以老师介绍的“随手翻”阅读法,随便翻到某一页看看,浏览一遍,看不懂没关系,记下来,日后多看几次,加深了解。不可能一下子就看懂的。
四、假设体系:加入这本书我来写,会怎么写?
这本书我也是按照“检视阅读5步法”大致翻了一下,它是讲“决策”与“判断”原理的。主题围绕我们人类的两种思维路径:系统1和系统2。
看了之后,我在想,这本书为什么是属于“经济类”书?而不是“心理学”类的书?是不是因为有第四部分“选择与风险”里面讲到了经济、市场和企业行为的决策,另外还因为就个人而言,不同的选择造成巨大的经济收益或损失,所以归入“经济类”书籍?是不是因为人们如果采纳了书中所讲的方法来决策,会对整个投资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它属于“经济类”书?
如果我来写,我应该不会想到写“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这两部分好像分别属于“经济学”和“哲学”的范畴。我想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阐述呢?先讲什么是“系统1”和“系统2”,人们为什么多数情况下用系统1的方式思考,而不用系统2,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影响的?各有何利弊?何时该启动系统1,何时该用系统2?也就是按照黄金思维圈(what, why,how)的模式来写。最后总结,系统1和2如何重要,如何应用才能收获明智的选择,做出理性的决策。
作者之所以扩展到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可能是在更大的视野下来看待思考路径这个问题,属于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应用和跨界研究。第五部分“两个自我”是最终归结到人生的目标,我们不管做出什么决定,最终的目的不就是追求人生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