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被调往外地工作半年,转眼即将离开,最近整理行李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真正需要的东西就那么几样。我随手列了个清单,记录下了我手头现有的物资:
每日必用的:
随身核心物品——手机,工作证,身份证,银行卡,钱包,U盘,电脑包,餐巾纸,手表,运动手环,水杯。
电子设备——笔记本电脑,带外接键盘的IPad,Shuffle与耳机,防辐射眼镜与眼镜盒,配件包(电源线、充电器、充电宝、无线路由器)
非电子设备——笔与本,纸质书,收音机,台灯,护肤箱,营养箱(如蜂蜜,红豆薏仁粉,卵磷脂等)
生活用品——工作服与便装,内衣裤,袜子,纸,牙刷,牙膏,漱口杯,洗面奶,毛巾,衣架,沐浴露,洗发露,肥皂与肥皂盒,洗衣液,脸盆,拖鞋,基本药物(消炎下火,花露水,蚊虫叮咬,感冒药),姨妈巾,吹风机,伞。
也就是说,以上这些东西就足以让我生活半年之久,甚至时间更长。而当我打包离开的时候,发现类似洗衣液等一次性洗漱用品也能轻松抛下。因为它们是能随时买到的生活基本物资,所以能用完是更好,用不完也没什么好心疼的。换句话说,如果突然遭遇地震(呸呸呸……),除去生活用品,我至少知道我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无非就是这些随身核心物品、电子与非电子设备,光靠着它们我就能安安稳稳充实地度过一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真正需要的,真的也就那么几件东西。
怎么评判真正需要的?就看看自己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物品是哪些就好了。如果你是工薪阶层又想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那么不是省吃俭用去买一年到头用不上几次的时令物品或是与工资不相匹配的小资美物,而是提升最常用的手头物品的品质。想想它们才是陪你从早到晚最亲密的伙伴啊,哪怕东西再贵一点平摊到每天的经济成本,其实也是大大地划算了。既提升了生活品质,又能充分发挥了物品们的价值,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高性价比吧。
回家后环顾四周看看是不是你不知不觉囤积了很多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其实它们不过是商家为你创造的虚假需求罢了。倘若不买它们,省下的钱恐怕早就能给自己升级换代一个手机或电脑了,毕竟更快的开机时间、更流畅的用户体验能让天天离不开它们的我们工作效率提升太多太多。
面对消费需求,我们需要再理性一点,别迷恋所谓的性价比,你真正需要的只有那么几样东西,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囤积的往往都是目前最不急需的,不用它的时候它又有什么价值可言?而最为可怕的是,我们习惯性地选择“高性价比”的东西,习惯性地趁打折抓紧囤货,那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认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东西。
所以,只有首先明白了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才可能拥有寻求更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