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发现薇(化名)把我微信删了,有些意料之中,也有些说不出的难过。
薇是我在上海入职的第一家公司的老板,与我同龄,却并非出身于什么大富大贵之家,而是来自山东某小城的一个普通家庭。
2016年,我刚从大学毕业,薇尚是复旦在读的大三学生。
可就在那一年,作为曾经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的她,抓住了公众号风口,短短三个月内,摇身一变为坐拥60万粉丝的情感号博主。
而我初来上海,身无分文,周身弥漫着青涩茫然的气息。
从她那儿离职后,我们一直互留着微信,零星给彼此点过几个赞,再无其他交情。
这几年,她活得相当拼命,以我无法企及的速度前进着。
公众号粉丝早过了百万,年收入保守估计过千万,业内名气很大。94年出生的她,早早在深圳买好了房,并在上海租住着价值过亿的豪宅。
其中对我冲击较大的一件事,大概是在17年的母亲节,薇晒了张银行卡转账截图,上面是转给妈妈的100万人民币。
而当时的我,在一家日薄西山的杂志社做美术编辑的工作,加班、被领导训斥是常态,欠着花呗,与室友合住着月租1600的“群租房”单间。
我素来是个佛系的人,满足于现状,泛泛地期待着未来。
然而,看到她朋友圈的那一刻,对“成功”的渴望突然变得具体。
01.
四年前,我带着一本“书”,一张信用卡、一只26寸的行李箱,孤身来到上海。
所谓“书”,不过是大学几年里零散写就的小作文合集,毫无主题与章法,如今再回头去看,只觉得羞赧。而当时年少自负,特意为其设计了书封不说,还精心装订成册,当宝贝似的随身揣着。
抵沪第二天,我去面试了薇的工作室,面试约在大学路上的一家茶餐厅。
素来不露怯的我,当时却有了几分局促。
22岁的我,T恤平底鞋,素面朝天,资历背景皆无,手里拽着的,只有本不成型的作品集。
22岁的薇,妆容精致,一头披肩卷发,举手投足间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眼神坚定,语速很快,像是在职场拼杀了多年。
我已不记得当时自己说了些什么,反正说什么都显得寡味,平平无奇的成长经历,校园里获得的不痛不痒的奖项,在她“指点江山”的气势前,竟是那样单薄。
一顿饭吃完,只想落荒逃走。
薇却话锋一转,“我很欣赏你的书,你的文字有潜力。”
意料之外的,我拥有了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
02.
彼时,薇的工作室尚未成规模,一个老板、3个员工,租了间复试公寓,楼下作办公室,楼上则是老板的卧室。
薇是个风风火火的女孩儿,那段时间,正是工作室的上升阶段,粉丝每天呈指数型增长,找上门来的广告客户络绎不绝。
这也意味着她更要持续性地、高质量地输出内容,日夜颠倒对她来说是常态。“昨天赶文章,凌晨四点才睡”,说完这话,她立马又踩着高跟鞋,蹬蹬蹬地出门会见客户了。
我应聘的职位是编辑,只需将薇写好的文章加以排版、找配乐配图、起标题。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活儿,对初出校园的我来说也颇有难度——找个图要找半天,找个配乐又是半天。速度慢不说,对新媒体的零敏锐感更是硬伤,要如何修饰标题,才能让文章更好地传播,我是一头雾水。
所以,尽管当初薇是看中了我文字的潜力才招我进来,但我的慢热、木楞,在这个鲜活、充满向上力的环境里,显得十分突兀。
在那儿待了不到一周,便被辞退了。
说没有挫败感那是假的,但挫败之余,我更感到解脱。
终于不用自卑了、诚惶诚恐了。
可以休整半个月,搬离如家连锁酒店,找一间栖身的屋子,把上火化脓的嘴养好,把上海的老街逛一逛,好好感受下这个城市……
然后重新出发。
03.
如今四年过去,偶尔的间隙里,我仍会想起当年她发给我的短信:“经过短时间磨合,我们觉得你不太适合新媒体工作。”
这四年,我们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里前进着。
我看着她把一个4人小团体,发展为如今超过20人的文化传媒公司;看着她把一个公众号,演变为超过5个公众号的矩阵号;看着她再次抓住短视频的风口,抖音、B站玩得风生水起;看着她带着公司的几十号员工去日本团建……
而我,在杂志社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进了如今的教育自媒体公司,参加过很多大型活动的现场采访,也有了不少10W+爆文傍身,朋友圈里的牛人更是云集……从刚入职场时的迷茫、怯生生,也逐渐变得独当一面。
李安说,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深以为然。
我的性格注定了我永远成为不了像她那样游刃有余的女强人,但我一直在努力,希望有天能彻底推翻她当年对我的“定义”。
动漫作品《银魂》中有个常年失意的角色,是个废柴大叔,一事无成,又常常语出惊人。
他说,“人啊,重新振作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着比自己卑微的东西,找寻垫底的借以自慰;另一种是,看着比自己伟大的东西。狠狠地踢醒毫无气度的自己。”
我属于后者。
这一切的故事与后续,都始于当初要来上海的决定。
而这个城市让我知道:那些比你厉害一百倍的人,比你努力一千倍。
继续加油吧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