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恒子奶奶在她的《人间值得》提到,她可以特别坦然地跟自己的孩子讨论她死的事情,她说的很明确,就是不要抢救。她说:“没有质量的延续生命这样的高寿,我是不想要的。”
然后她叮咛他的孩子,她跟她的长子说,绝对不要做延长寿命的抢救,发现我倒了但我还活着,那怎么办?先放一会儿。如果那个时候被送去医院,那医院肯定要抢救,对吧?那万一一抢救,我就会死不了。如果死不了又活得很痛苦,那我该怎么办呢?所以一定要确定把我送到医院的时候,我刚好就能死掉,你再叫救护车。
是不是很有意思的奶奶?如果我是她的孩子,接下来我还会跟她非常轻松地讨论一下细节,比如不能死在家里,因为死在家里会很麻烦,警察要来验尸,排出他杀才能出具死亡证明,有了死亡证明才能够被火化……
我想我会像恒子奶奶那样,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未来,以便有预备的走向死亡。
不过,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很忌讳。“呸呸呸!说什么不吉利的话!”尤其在家人面前,好像你这张乌鸦嘴说了真的会死人似的。所以,我不敢说,但是敢在简村里写。
就在我读恒子奶奶的书时,收到了国内烟台好友发来的一个链接。打开一看,被文中诗一样的语句,画一样的配图,瞬间“暖”住了。
它的公号名字叫暖暖美好集散地,10月31日开启一份公益事业,起名为“暖暖公益行”之“死亡咖啡馆”。
希望是,人在一片黑暗中仍能看到光明——德斯蒙•杜图
早在一个月前,朋友大陈就在电话里要我谈谈对“死亡”的看法,我二话不说一口气写了一篇关于《认认真真说关于“死亡”,请温柔地对待我的尸体!》一文。(有兴趣的简友不妨花上3分钟去读一读)
写完,我有一种“已经死了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不敢对任何人说,也只能在简村说。
在疫情发生前的那一年秋天,不懂日语的大陈领着丈夫横穿了3/5的日本。一场自由行,因为台风暴雨,因为地震停电,飞机停飞,新干线停运,兜兜转转,大阪,京都,东京,山形,仙台,冲绳。短短的一个星期,他们经历了日本所有恶劣的天气,但是每一次她都能从容不迫地接受,一声“没关系,总有办法”,一笑了之。然后你就会看到她专注于手机,迅速划着手指,改签,换航班,转飞另外一个地方。她说“反正日本没有走遍,权当找个足够的理由去旅游就是。”
这种豁达和勇气还有笃定,我觉得是在看美国大片。
之所以推行“死亡咖啡馆”的公益活动,她说那场日本之行给她很大的触动,她看到的日本人的表面安静,其实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所在。没有大悲大喜的人间烟火,其实是一种接受生与死的坦然。
而中国人对于这个话题,依旧遮遮掩掩。
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烟台某一个角落滴滴答答地筹备起来“死亡咖啡馆”。
关于“死亡咖啡馆”的起源和发展,目的与内容,我惜笔,你可以去它的公号了解。
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只有增加对死亡的认知,才能把握好有限的生命。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当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过。”——奥里列厄斯
我非常喜欢下面这段话,写给你我,用于结束今天的日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封底是死亡。我们无法改变封面之前和封底之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