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东君入道
崇祯十六年春,河东君归虞,与她同行的有苏州惠香。在河东君的意识里,她的病,大概还要许久才好,于是她希望惠香,能够侍奉牧斋,这也是彼时女姝固宠的一种手段。我小的时候,姐姐死后,妹妹嫁给姐夫的,还是听说过,也是这种习俗的变化流传。不知何故——最大的可能,就是牧斋完全为河东君所迷恋,以至于对其他女子毫无兴趣。进一步分析,河东君与牧斋结合不过半年,正是情合意投的时候,河东君忽然患病,以至于养病苏州。好比热恋时候不见面,自然是更加依恋对方。所以这个时候牧斋拒绝惠香,不为奇怪。
彼时大家贵族,有病是要隔离的,河东君与牧斋名为夫妻,其隔离时间,加上河东君在苏州之时,已经两年多了。想必河东君之疾病虽然见轻,但是按照规矩,也要隔离,不能与牧斋同居一室。这一个,《红楼梦》中晴雯发烧,立刻赶回家,即可征之。河东君虽然名义上为牧斋平妻,实际上就是侍妾,身份不过比晴雯多个名分,其隔离之必须,可想而知—就是养疴苏州,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河东君既有妻子之名义,也要有妻子应该有的待遇,比如隔离不必离开钱宅,或许就是其一。但是,隔离就是隔离,不离开钱宅,也要独处一室。这种独处的寂寞,加上牧斋不愿意收留惠香,河东君公开声明入道,就是信佛拜佛,即可以为自己之因病隔离,独居一室找借口。也可以向牧斋表达对惠香的纳娶并不在意,特意为他们找借口、找机会结合。
所幸,牧斋经受住了考验,送惠香归苏,此清明后几天的事情。到了康熙二年,二十年后。牧斋作《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中三五、三六描写此事,就是自我标榜对爱情的忠贞。而此次入道,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先生笺释曰: 兹述河东君自崇祯十四年初冬阅时三年之病已讫,尚有入道一事,可附论于此,以求教当世读钱诗之君子。
(一)资料一
顾云美《河东君传》略云:
〔康熙二年〕癸卯秋下发入道。宗伯赋诗云,(详见下引。)明年五月二十四日,宗伯薨。
寅恪案:云美所记河东君入道在癸卯之秋,殊与牧斋原诗辞旨不合。今移录原诗,略加释证,非仅正顾氏之误,并见即与牧斋关系密 切及对河东君极表同情之人,如云美者,其所纪述,尚有疏舛,何况他人耶?甚矣哉!考史读书之难也。
胡案:顾云美混淆了河东君两次入道的时间:郑成功南京之役失败后,牧斋归常熟城住,河东君依旧住在拂水山庄,归于佛门。而这一次,是崇祯十六年事也。
(二)资料二
《有学集 一四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有三诗为河东君而作,即第三十四首题作《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旧事》,第三十五及三十六两首,题作《二首为河东君入道而作》。其第三十四首前已论释,不须更赘。第三十五及三十六两首,牧斋所以排列于第三十四首之后者,非仅因此两首俱属追述河东君之入道,实在崇祯十三年庚辰冬后一年,即十四年初冬卧病起,至十六年癸未初冬病愈止。凡历三年之时间故也。
诗云:
一剪金刀①绣佛前,裹将红泪洒诸天。三条裁制莲花服②,数亩诛锄䆉䅉田③。朝日妆铅④眉正妩⑤,高楼点粉⑥额犹鲜。(顾苓《河东君传》引此诗“粉”作“黛”。)横陈嚼蜡⑦君能晓,已过三冬枯木禅⑧。
鹦鹉疏窗昼正长,又教双燕语雕梁。雨交澧浦⑨何曾湿,风认巫山⑩别有香⑪。斫却银轮蟾寂寞,捣残玉杵兔凄凉。(寅恪案:此二句钱遵王注本作“初着染衣⑫身体涩,乍抛绸发⑬顶门凉”,顾云美《河东君传》所引亦同。恐是初稿如此。今诸本互异者,岂因语太质直,河东君见之不喜,牧斋遂加以修改耶?)萦烟飞絮三眠柳⑭,飏尽春来未断肠。
(寅恪案:遵王本“断”字下注“短”字,疑出牧斋之手,如上引《山庄八景 酒楼花信》诗之例,非遵王后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