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分为:
一)从源头开始--THNK,创新领导力学院
二)向未知探索-- X-school学习小组的建立
三)我对U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本篇为第一部分内容:
我意识到X-school小组的许多伙伴们可能有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这个小组要学习U理论?当然,简单的回答是:这是X-school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块之一(见下图)。你肯定不会满意这个答案。昨天的小组共学,我留意到至少有一、两位伙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看过本期U LAB课件就来参加小组讨论。而活动之后,我也在问自己,即便我们是将个人领导力作为小组的共同成长目标,可是为什么要选U理论这么费解的新理论作为X-School核心基础?关于领导力本身,不是也有许多其它经典理论和书籍吗?
我想试着就以上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一、从源头开始: THNK,创新领导力学院
X-school的学习方式,为小组成员所认可。正如许多参与及观摩者所说:这里没有权威,没有导师,没有社会标签,没有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充满游戏,互动,深度的对话,平等而又热烈的思想辩论。Class-1的伙伴们可能都知道,这其中的许多学习方式,是我从荷兰的THNK学校引入进来的。
2015年,我在荷兰就读THNK创新领导力课程,半年的课程,实际学时加起来也就6〜7周,却深深影响和改变了每一位参与者。首先是学校本身,新建不到5年,却能吸引来自全球的商业或社会创新领域的领导者(在THNK,这些人被称为创变者change-maker)。多元化组成,创新的学习方式是THNK的特色。我们这一届30人,除了有ASICS欧洲总裁,红牛集团的高管,以及国际组织如乐施会,绿色和平的负责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管理者,也有TED全球大会上的建筑师,设计师, 路透社记者,沙特的王室,安曼的妇女运动领导,巴西的公民学校创始人,也有类似我这样离开大企业舒适圈正在创业的资深商业顾问和中小企业家。
THNK的课程设置分四个模块: quest, challenge, forum和acceleration.其中的Quest,即是探索领导力的源头:认识自我。在这个模块中,学校给每位参与者提供一对一的领导力教练,并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在QUEST上,通过团队冥想,教练引导,以及深度对话,让参与者去探索和连接内心深处未知的自我。
从THNK回来后,我试图“破解”THNK的设计,也想将THNK的学习模式引入中国,服务中国的企业家。2015年秋,我和好友Yan, (她是THNK的第一届校友,也是上海第一个社会企业“新单位”的创始人),在上海召集了一个工作坊,邀请了在社会创新领域一些有影响力的朋友们。其中有AHA社会创新学院的XIAN和YUAN夫妇,百特教育机构创始人WANG,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时任中国区COO的KAI, 以及组织管理咨询领域的专家Mei,还有前麦肯锡顾问,台湾教育学博士Keke,和TEDxWoman上海策展人,也是THNK的校友Pon, 共同讨论如何将THNK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落地中国。记得当时我非常激动,用了未来实验室的一张图景来描述我们想在中国创建的THNK。那是我们这些THNKer对学校的感受:在THNK所讨论的话题以及共同学习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像是活在未来。THNK引领我们,看到了未来将要发生的社会系统的创新变化。
在讨论中,我们共同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将会对创新领导力,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家这些话题越来越关注。因为商业不可能解决这个社会系统的所有问题(实际上现代的商业模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割裂需要深刻反思)。我们解构了THNK的课程设计,分析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构成。Mei和KAI提到:THNK的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去掉人的“小我”(THINK without I),有意弱化参与者的社会标签而以平等性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创新的本源。我们也共同探讨:学习新知识并不是挑战,而是如何学习,如何设计学习才是关键。如何让学员用“体验式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去理解社会系统,去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去塑造社会企业家的精神。
我们也认识到,我们要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当前的创新水平,不可能照搬THNK模式,而是在本地结合THNK背后的设计思路,去做中国的培养创新领导力的学校。我们也定位了对35〜45岁左右的人群,他们可能是民营企业家,企业管理者,或是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市场上已经提供了非常多的商业培训给这类人群:领导力管理,EMBA等等,但是针对“我是谁”,“我的未来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创新这些话题,以及结合体验式学习,同伴学习(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peer learning)的这类学习方式,在当前中国商学院或培训机构的课程中并不多见。我们甚至也分析到,这样的学习群体,应该要邀请政府部门的人士,他们的参与,可能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结构的优化。我们也分析了在下个阶段,还应该将类似的领导力学习方式,提供给15〜22岁的青少年群体,因为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就是在那次研讨中,YAN和我说,我们就用X-school这个名称,邀请今天参加讨论的社会创新人士,长期共同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我记得当时Mei和Keke博士告诉我,THNK的底层设计中,似乎有许多U理论的影子。建议我认真去了解下U型理论。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U理论。
2015年冬,我作为U-hub召集人,组织了在苏州的一个U-HUB小组,开始对U型理论进行探索。参与者包括我的THNK校友,前苏州艺术文化中心的舞台设计总监,后来在中国推动“公平贸易”的Ming,TEDxSZ的发起人Lisa,以及Lisa的朋友,职业咨询顾问Cynthia, 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讲师Miki.
(未完待续)
附:今天为写这篇文章,我又回放了2015年的那场研讨。也才留意到当时MEI博士提到,THNK或者X-school之所以要培养“创新领导力”,应当去追溯“本源”,即为什么而创新。如果能与社会系统的进化相联系,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比如中国当下因为过快的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问题,以及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等。2016年,我正式加入欧盟的水环境创新中心,尝试将欧洲的EWS可持续水管理标准引入中国。之后又继续在这个领域,以高级顾问的身份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制订太湖流域工业集中区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战略。我当时并未意识到,可能正是在THNK的旅程,以及2015年秋的那一场深度对话,引领我在专业领域上,决心走向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