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的上线引起普遍关注,但不同的人都抱有不同的态度。每个人持有自己观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是否能够接受变化,比如是否对科技足够信任,甚至也会有人仅为了突出自己的“存在感”而持有极端态度。但对人工智能的态度,首先应该取决于对未来的态度。
2.最近的一件事是这周发布试运营消息的“无人公交”。我们不考虑媒体报道不实的部分,单看到新闻的标题,就已经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觉得变革来得比想象还快,有人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解决不了“出现危机保行人还是保乘客”等问题。
3.以上两种思维方式有着多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们只谈其中映射出的对未来态度的不同。前者认可社会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而后者则更多考虑到变化到来所必须面临的阻力因素。两者本无对错优劣之分,但毕竟只有一种是更符合现实趋势的。
4.“未来”两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可能性,未来之中没有当下的必然。我们理解未来所必须具有的几个因素是:历史社会演化的参照因素、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量因素。最后考虑进时间参数,一个合理的预测模型就构建起来了。
5.按照历史演进的速度,把137亿年的宇宙历史压缩到人类的一年里,宇宙在1月1日诞生,银河系在3月才开始成形,太阳和地球9月1日才诞生,地球上出现了单细胞生物,11月出现了多细胞生物。恐龙在12月29日灭亡,人类的史前生活,发生在除夕夜的最后一个小时,而我们所有有记载的文明史,都发生在12月31日最后1分钟的最后22秒里。
6.如果单看人类历史的技术成长时间线:人类诞生250万年,智人出现于大约10万年前,农业技术出现于大概5000年前,工业文明到现在不到300年,我们走入信息时代也不足50年……每一次技术飞跃,周期都减小一个量级。显然,根据近期发展速度,线性预测出的未来是不合节奏的。霍金说人工智能将是人类文明最后一个里程碑,那这个时代的周期又是多久?
7.现在技术发展最主要的驱动是,全世界每个人都认可技术发展能够带来的价值。当然,技术产生价值的同时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技术产生的问题往往只能依靠技术发展来解决,这恰恰形成了技术发展的加速系统。
8.单说刚过去的11月人工智能方面的消息,最新版本的AlphaZero依靠类似于“左右互搏”的算法,只吃掉比AlphaGo少一个量级的数据,就在8小时内打败了它;腾讯宣布将在武汉成立第一家无人警局;BBC发布了对365各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几率的调查结果……不胜枚举,不再赘述。
9.我们承认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还很低,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它的整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普通人能够理解的速度。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抢占人工智能的入口,同时也在持续并更大投入的进行技术探索和产品迭代。所以在质疑某一项产品1.0渣的同时,应该想到它的3.0或许就会很惊艳。
10.至于未来的变量,比如政策限制、社会抵制、技术瓶颈等因素,其实也实在算不得问题。因为技术发展是必然趋势,“必然”的意义就在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比如政策限制了克隆,但基因技术仍在发展;社会抵制核武器,但却对可控核聚变技术欣欣向往;模拟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难以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便弯道超车……所谓变量的最根本,其实只有时间和资源两个问题。
11.回过头来说无人公交,1.0版本的“无人公交”是有人的,自动驾驶时速度很慢,而且对于路况判断过于机械。可我认为,为一个有司机的公交装上无人驾驶系统,并且打上了“无人公交”的招牌,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技术演进的必然。
12.目前对于无人公交,乃至整个人工智能最大的质疑也不存在于技术层面,而是社会层面。比如“面对危机,保人还是保乘客?”首先,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而另一方面,人类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过标准答案。我相信,人工智能“司机”其实会比“人类司机”做的更好。至于无人公交什么时候真的无人?也许一两年,也许一两个月。
13.某一次乘出租车,朋友谈起自动驾驶的话题。司机信誓旦旦的拍着方向盘:“中国那么多马路杀手,我就不信自动驾驶敢上路!出了问题算谁的责任?”作为第一次开车上路就强吻停靠车辆的真·马路杀手,我表示宁可让AI替我开。至于谁负责……就让技术的归技术,运营的归运营,操作的归操作,命运的归命运。
14.人工智能是一个泛的概念,也不是具体指向某一项技术。它将全面应用于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所以我们才能够将那个时代称之为智能时代。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是另一个话题。现在,我们应该开放心态,拥抱变化。
15.《三体》中大刘提到“接触符号”理论:发现外星文明,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它无关于这个文明是否恶意,技术程度如何……只要接触到这个符号,人类就会自然的分成两个群体。我相信人工智能也是这样一个符号,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只有一个群体能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