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提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让学生掌握生动活泼的知识,而不是“呆滞的思想”。可是目前,不少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语文成绩,把语文试题答案模式化,将这种僵化的知识当作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堪忧。
不错,做题技巧固然不可或缺。可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来看,这种追求僵化的知识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让人可喜的是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坚信,唯有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还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下面,我们从今年的语文中考试题内容来看看,语文核心素养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几乎覆盖中考语文的所有题型。突出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现代文及古文阅读理解、作文上。
其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例如,分条概括“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之处,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 ‘踏青’的快乐的”,分析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局部的写作思路,分析详略处理,从修辞角度赏析孟子散文的雄辩力量,分析重要诗句的作用等。
再次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如诗歌默写部分,增加现代文阅读的阅读量,无不体现着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考查。“作文”明确文体要求,落实课标的“写记叙性文章”“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的要求。
最后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回顾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不论是《给母亲梳头发》、《父亲的长笛》还是《母亲养蜗牛》等等,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亲情”这些主题。
今年的整个语文试卷,其中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中“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是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乡本土情怀的培养,也体现出了河南中招语文卷子一贯侧重河南地域方化的特点;而文言文不论是课内的《富贵不能淫》还是课外的《新唐书·何易于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一类的题目将会在语文试卷中继续加大考查的力度,更提醒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下更大的功夫。
纵观今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不再是机械地套公式,填答案,而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在落地生根。它既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又紧贴时代的特点,突出强调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