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

第一次接触到这套书是在高中时候。现在想想也挺佩服当时的自己,万军争过高考这根独木桥时,自己居然还有心思看“闲书”。不过还是迫于学业,断断续续地阅读,不能一气呵成读到底。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大学,总算有些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干脆大手一挥买下一整套《明朝那些事儿》,大饱眼福。

明代风云激荡,不乏猛人的存在。开国之初有朱元璋、蓝玉、徐达之辈,中有夏言、徐阶、戚继光之流,末有卢象升、洪承畴等人。正所谓是一个接着一个粉墨登场,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各自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大为惊叹他们的才能。

纵观有明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我比较喜欢的还是“三杨”中的杨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和徐阶三人。

之所以喜欢上杨溥,那是因为他即使在被朱棣投入监狱后也不忘读书,而且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耕读,经史子集无一不览,面对死亡丝毫不惧。他读书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试想当今有几人可以做到如此。他的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白岩松在《对白》的一栏节目中的演讲中说到:“我国人均年读书量不到四本……读书是最廉价但收益最大的事情……书如同人生棋盘上的棋子,读得多了人生才能成势,才能够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我觉得,我们应当逐渐转变求学以及读书的功利性看法、观点,为读书而读书,而非为了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其中去。

喜欢杨慎的缘由和喜欢杨溥的缘由差不多。杨慎前期由于父亲放弃多年努力的成果致仕辞官回家而愤愤不平,与众大臣上书卷入到“大议礼”事件而被贬谪于永昌卫。但他身处穷山恶水之中还是没有沉沦丧气,而是埋首于书卷之中,最终著作等身,成为“明代三杰”之首,并留下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样流传后世的词句。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并不是说一个人获得多少钱财、多大的官位,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与自己所爱之人在一起,读自己喜欢的诗书。

七册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徐阶了。每每想到徐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徐阶,字存斋、少湖,堪称明代文臣中的第一人物。明代唯一被封为“大柱国”的官员。经历坎坷多舛,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侥幸存活。因反对张璁而被贬为福建延平府推官。当时该地可算得上是穷山恶水,易出刁民。在他之前的官员在此少则只呆了几天,多则不超过几个月。由于易出刁民,所以诉讼成风,官府案卷积压成山。而徐阶手底下官员为了给他个下马威,不协助徐阶办公,公然反抗。徐阶以极大的毅力一个人再一个月内处理完了堆积了几十年的所谓的冤案错案,罢免了几位不作为的官员。之后蒙夏言提拔,回到京城,又隐忍了十几年干掉了严嵩、严世蕃父子。他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徐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是伟大的。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应树立崇高理想。青春年少之时,应当惜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喜欢儒家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尚未有能力改变局面之时,应该少说话,多做事。而非为了过嘴瘾而“指点江山,风云激荡”,成为网络上所说的“喷子”。当自己有能力时,再脚踏实地地为百姓谋福利,干实事。

少年强则国强,功成身退返故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