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思(58)夫妻关系中的忍让
(作者:辛舌代。请尊重著作权,转发或引用时不要删改作者名称)
现在,由传统的一对男女组成的夫妻关系,在社会上呈现的是下降的趋势;已有的这样的夫妻,能一直存续到白头偕老的也是越来越少。如果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发现,那可能是因为夫妻关系中缺少了忍让这种关键的态度。
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形成的亲情关系,由于是从另一方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伴随着其成长和逐渐形成性格特点,而有一个相互慢慢适应的过程,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即便如此,社会上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亲人之间,有时会反目成仇,甚至到最后可能老死再也不相往来。
而原本无关的两个人,结成夫妻,并长期生活在一些,相互之间所暴露出需要相互适应的问题,当然会使得维持这种关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现在的男女结婚之前,一般都会有比较长的相处时间,更有一些人会同居一段时间,甚至有所谓的试婚。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对方很多不可容忍的特点,因此就决定不继续往前走进婚姻了。而进入婚姻的人,也会由于决定不想再忍让对方,最后就发展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
所以夫妻关系要长期维持下去,必须要对对方有足够的忍让,甚至是极度的忍让。忍让可能是双方相互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双方都能平等地相互忍让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通常会有一方忍让的比较多一些,而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婚姻,往往至少需要有一方能达到极度忍让的程度。一般从男女双方开始交往时,就会有某种程度的相互忍让。这里说的起到维持长期夫妻关系决定性作用的忍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超越一般的、在当事人之外的人眼里的极度忍让。
忍让的基础原因,应该主要是对于对方的某种依赖。它可能是客观经济物质条件的依赖,也可能是主观上精神感情心理方面的依赖。而个人的性格特点及其为人,可能对于一个人是否做出忍让以及忍让的程度,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尤其是在历史上,可能女方极度忍让的会多一些。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首先是社会制度和氛围对女性有压制,导致女性往往严重依赖男性提供生活的基本条件,而且大家都期待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做出忍让。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下,有一些女性可能会牡鸡司晨外,在绝大多数的夫妻关系中,往往是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所以在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时,女性会选择忍让包括极度忍让,甚至还可能在事先就选择避免矛盾和冲突。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女性也能够独立自主地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所以不需要男性提供生活的经济物质条件了。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就失去了极度忍让的客观必要性。如果女性在主观的精神感情心理方面也没有依赖,那么女性可能也就会选择不极度忍让了。因此走入结婚的就少了,结了婚的很多也中途离婚了。
通常认为,男女之间无论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所造成的,还是由于某些生理构造的原因,往往是女性比男性在遇到事情时更感性,并且在发生夫妻之间矛盾(甚至在发生与双方没有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女方更容易缺乏理性地向男方发脾气。因此在现代的能够长期维持的夫妻关系中, 往往是男性极度忍让的更多一些。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女性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无条件地忍让的情况下,如果男性也不能更多地忍让,那么夫妻关系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了。
有很多段子,说到白头偕老的夫妻,在被别人咨询相处之道时,所说出的人生经验之谈,表面上似乎没有逻辑或貌似很无厘头。比如男的会说,老婆说的一切都是对的;或者说一切听老婆的。女的也会说出类似的话。这种说法,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描述在夫妻关系中,男方极度忍让的重要性。听到它的,如果是身有体会的人,可能是会心地一笑;而其他人可能只是当成一个文字游戏的噱头而一笑了之。其实,这里所表现的男性的极度忍让,真的就是很多现代夫妻关系,尤其是比较好的现代夫妻关系,长期存续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能够做到极度忍让,也许与其性格和为人是有一定关系的,即与日常所说的好人的概念有关。我曾经与一个朋友闲聊时,他说当时他的夫妻关系中矛盾很多,想离婚了事。我跟他说,基于我对人间世态的观察,像他那样的人,在他那样的夫妻关系中,对于他们夫妻关系的是否存续,他的想法并不重要。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他妻子的想法。如果她不想离婚,他怎么想都没有用。只有当她真想离婚了,他们才有离婚的可能。那个朋友当时有点不服气,可是其后的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的夫妻关系也一直维系了下去。关于性格和为人在这方面的作用,可能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男性,而是也同样适用于女性。
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的非传统的伴侣关系,如果指望长期延续下去,忍让应该也是其前提条件。推而广之,在一般人际交往关系中,道理也是同样的。双方能相互忍让当然最好,但是事实上往往需要有一方忍让的更多一些,否则就很难维持长期的友好关系。在人与人共存的社会上,忍让不应该被当成一种屈辱。它应该被当成基于修养和品德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一种社会上应该提倡的美德。当很多人都能够在整体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相互忍让,社会可能也就更太平了。小范围的人际关系如此,更大范围的组织机构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其实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