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了一下《社会学》的入门教科书,感觉不能满足需要。譬如一本美国人写的《社会学与生活》,分成五篇内容。一、社会学观点;二、组织社会生活(文化、社会化、社会互动);三、社会不平等;四、社会制度;五、社会变迁。教材需厚,但都是一些框架性的东西。
个人认为社会学,应就研究社会某一方面,使之成为实践参考。
一些社会学家及其研究领域:
孔德(法):害怕法国大革命的思潮会危害法国的稳定,强调经济、法律、贸易以及人口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我赞同)
斯宾塞(英):引用“物种起源”概念,解析社会变迁与进化,认为适者生存,说明社会有富有贫是自然现象。
涂尔干(犹):认为工业化社会形成的更细分工会造成失范现象。关心寂寞与孤独与归属感。
马克斯.韦伯(地):提供一个“理性型”标准,来测量实际的官僚制度与组织的情况。
马克思:社会机制的冲突,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狭隘)
库利(美):研究较小的社会单元,如亲密的面对面的团体,家庭,帮派,朋友圈。(我喜欢)
亚当斯(美):专注与社会改革,改善腐败社会,帮助弱势群起。
默顿(美):提出“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我赞同)
社会学家最常引用的三种观点:
功能论:强调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建立起来。
冲突论:研究社会中的机制
互动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要弄清各种社会关系和问题,本身要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情、文化传统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对国际政治和历史有一定了解。因为很多微观问题,其根本都是由宏观因素所决定。我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解,很多都是源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或是经济制度,之前写了一篇关于对中国政治制度得评论,被屏蔽了,既然不能谈宏观的政治制度,那就谈经济制度和社会现象吧。
个人对社会学最感兴趣得课题是幸福感,主要观点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以及家庭关系处理),但是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国际局势和国情的关系,这样才能明白国家的一些公共政策,以及对老百姓幸福感的影响。其次引申的一个观点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幸福感的贡献是有限的,技术进步只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影响,人类的幸福感还是要源于“不患贫而患不均”,除非国家实在太穷,温饱都未能解决。
《社会学》的教材多由外国人编写,偏重于全球角度,太过宏观,不太适合对中国的微观社会现象进行解析。一些流行的社会现象,如大龄单身青年、离婚率上升、婆媳关系、儿童补习班、房价上升、职场竞争等问题。《社会学》教材是不会说的那么细;又譬如人情世故,多出于文学作品,但是用科学角度,社会学应如何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