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很有眼光呢?
在东汉以前,由于南方开发程度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北方。所以无论是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还是光武帝刘秀,他们统一全国的重中之重,都是把关中、华北平原这些地方拿下,统一南方就是捎带手的事情了。但是到东汉末年,南方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诸葛亮提出控制荆州、益州也能成就天下霸业,这个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既然诸葛亮那么有眼光,为什么非得跟朝三暮四的刘备呢?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属于荆州地界,按理说,诸葛亮才能那么高应该去辅佐荆州的实际统治者刘表。但刘表非常不擅于识人。荆州当地有位名士叫司马徽,人们把他推荐给刘表,结果刘表竟然只把他当成一个“小书生”。在乱世中要想称霸一方,识人是基本能力,所以,《后汉书》就把刘表称为“木偶”。
诸葛亮很清楚荆州在未来的战略地位,但荆州在刘表这个“木偶”手里,自己是不可能有前途的,所以诸葛亮要另找一个有潜力的人,这就是同在荆州的刘备。
既然刘备集团有诸葛亮的入伙,为什么蜀汉政权最后没有成功呢?
原因有很多,但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回到刘备“枭雄”的本质,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占据益州后中止了诸葛亮提出的同时控制荆州、益州的关键步骤,最终失败。
刘备跟诸葛亮的关系,并没有小说中那样亲密。刘备最初进入蜀地,带的是庞统,后来担任核心参谋的是法正。而庞统和法正都是认为荆州战乱不堪,难以经营。所以,刘备入蜀后,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保障益州权益上。
你或许会说,后来的夷陵之战难道不是刘备在借机夺回荆州,并争取天下吗?
这其实是刘备故作姿态。
守卫荆州的是关羽。由于关羽很早入伙,战功卓著,所以心高气傲。按理说,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放在他手里,并不是最合适的。但刘备并不打算好好经营荆州,所以才把荆州托付给关羽。
但荆州是从东吴嘴里抢来的,刘备让关羽一人守卫荆州,不是置兄弟于不顾吗?
章太炎对此有个推论: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关羽作为元老会对自家政权构成威胁,所以想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但关羽死后,刘备心生愧疚,为了洗清嫌疑,他不顾所有人反对要发兵攻打东吴。
这种说法是否可信,还需要学界进一步讨论。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身上鲜明的“枭雄”特征:一方面,他的军事能力不足,冒冒失失打了夷陵之战,不仅自己在白帝城病逝,蜀汉政权也失去了争夺荆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刘备缺少远见卓识,奔波大半生,占据益州后,他更乐于偏安一方,争夺天下的雄心就丧失了。所以刘备不可能是三国争霸最终获胜的一方,也不可能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词“英雄”。人们常说,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什么才是“英雄”呢?
三国时代有部作品叫《人物志》。其中对“英雄”有个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简单说,英雄就是文武都出众的人。而获得“英雄”这个评价的,只有曹操。同时代的李瓒评价他“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许劭给曹操的评语是“乱世之英雄”。
那后来曹操为什么变成人们口中“乱世之奸雄”呢?
或许是因为,曹操面对乱世给出的解决方案古人不愿接受。由于清除宦官、权臣后,东汉王朝并没有恢复秩序,所以曹操着手重建一套统治秩序。曹操做得也确实很有成效,打败袁绍后,他为北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但在古人看来,只有忠于朝廷才是对的,所以,刘备这位“枭雄”打着汉室宗亲的幌子,反而收获了后世的点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