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很好,可我还是熬不过七年之痒

文/ 文心说

图/ 来源于网络

七年,是港漂们再熟悉不过的一段时间。七年,是能够转换身份的一个节点。

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里,很多漂泊的人,与这座城,有着一个七年之约。有人还在苦苦等待着七年的到来;有人终于熬出头,换好身份,收拾行囊离开;还有的人,好不容易待满了七年,到了那一刻,却开始犹豫不决。


@小瑜,大学生,来港3年

等什么七年,我毕业就要回家“啃老”了

“我就盼着毕业回家了。”我们一同坐上回家的地铁,小瑜一屁股坐到好不容易出现的空位上,把头一偏,靠在我肩上。

“怎么?不打算留在香港了?”

“不留了,不留了。”小瑜的声音里略带绝望,“我觉得我毕业就要失业了。”

“怎么会?港大高材生找工作随随便便的事啊。你不是副修商科吗?更好找了。”

“可别!”小瑜立马直起身来,严肃地看着我,“我今年的合租室友是两个做金融的学姐,两个人每天不过凌晨十二点都回不来,经常是我半夜起来上厕所才见她们回来。太可怕了……我还是多活几年吧。”

说完,小瑜又瘫回了座位上。

香港这座快节奏的城市,让小瑜自打进校园起就意识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她说,选择了离开,就要果断一点,犹豫不决就是浪费生命。

我知道,小瑜只是嘴上说着 “要当一条咸鱼”,一回到校园里,又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一份份任务出色完成。即使选择离开,也要将这段经历填充得精彩。

在香港学商科、做金融、进投行,在外人看来都是无比光鲜而体面的。曾经的我,也总是仰望、羡慕着他们。直到接触了越来越多金融界或是即将踏入金融界的人,我才看到西装革履的他们背后的艰辛。

在这座城市里,或者可以说,在任何一座城市里,高薪都意味着高强度、高难度,只是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就像我们只关注芭蕾舞演员婀娜的身姿,却忽略了他们那一双双因大量练习变得粗糙而扭曲的脚。


@珊珊,大学生,来港3年

熬到七年,我就离开。

其实,这只是珊珊在香港的第四个年头,但她说,自己已经厌倦了这座城市。

“可是我还是要熬到七年,毕竟拿着香港身份,去其他国家还是容易多了。”珊珊说,一拿到身份,她就要出国了,“也不是想移民,就想趁安定下来之前,到不同的地方住一住。”

我很理解珊珊。她从小就随父母过着搬来搬去的生活,上海几年,日本几年,美国几年,云南几年……而现在,她来到了香港。珊珊说,自己没有对哪座城市真的有家一般的归属感,所以在哪儿定居、在哪儿生活,只要“自己喜欢就好”。

暑假时,珊珊参加学校项目,在多伦多住了两个多月。这座多元的城市让她竟有了一份难得的归属感。“很少有人问我你来自哪里,也很少有人惊讶于我很犹豫自己来自哪里,因为这里很多人都有着复杂的背景。”珊珊说,对比香港人的冷漠,多伦多人的包容让她觉得更加温暖。

“我喜欢香港的秩序和这里人的素质,但如果能选择,我还是会离开。”

在珊珊心里,安全感也许并不来自与家的距离,而来自当地人对外来居民的理解与包容。对她来说,这是香港给不了她的。


@橙子,律师,来港7年

年龄越大,考虑的事情越多,很少人还能保有当初的一腔热血

橙子是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在香港读完本科、研究生后,她顺利进入了律师事务所,成为了她梦想中的律师。

橙子不是那种安安稳稳向前走的人。她有自己的规划,也有心中的理想。读本科时,她就gap了一年(间隔年,指大学期间休学一年),尝试了不同的工作、走过了不同的地方。尽管最终她依旧选择了律师这条路,但在她看来,“有过不同经历后再选择,会让我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如今,七年一晃而过,橙子却开始犹豫,到底需不需要换个身份。

“在没有决定自己将来在哪儿之前,对于换身份,还是有几分不确定。”橙子是北方人,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会留在香港。

一位前辈看着一向果断的橙子陷入纠结,拍拍她的肩:“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爱在哪儿,家在哪儿。”

我们都笑了:“橙子姐,看来你得先找个男朋友了。”

橙子苦笑着说,初来香港时,本早已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心。可一年年过去,她留下来的决心一次次被动摇。

“生活真的不像自己曾经想象的那般潇洒,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生活。”


@成哥,CEO,来港14年

身份这个东西,想换再换吧

成哥对香港的未来并不那么看好,尽管他已经在这里待了十几年,也打算继续待下去。

“身份啊,我是没有换的。”成哥摊摊手,“自己当老板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给自己开留港证明。”

对于为何不换身份这个问题,成哥大概已经回答了几十上百遍。他说,既然留下来没有障碍,就没想着要换,那些急切地想拿身份的人,是因为拿了就要离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头表示赞同。

对了,成哥就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橙子学姐 “爱在哪儿,家在哪儿” 的那位前辈。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上一代来港青年的盛气。大家都说,十几年前过来的人,一个个都是真材实料,有实力有梦想的。成哥开玩笑地说,没错,哪像你们,从没有想过为香港做点儿什么贡献,尽想着占人家便宜。

“在这里待久了啊,也不是不想离开,就是压根没想过,因为早就习惯了。”


这座城市里,有太多漂泊的人。有的人,漂着漂着就安定了下来;有的人,漂着漂着便驶向了远方;还有的人,漂累了,说声再见,起身回家。

幸运的是,没有谁会质疑谁的选择。正是有了如此多的变换莫测,这座城市才显得愈发神秘而多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巨响之后,一排排劣质灯管依次熄灭,旧墙皮锈钢管窃窃私语。他向上看,光亮熄灭前在监狱三楼出现的身影退进房间,接着红色...
    韩小百阅读 4,215评论 4 11
  • 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草的故事 去年秋天从同事那片小花圃中挖回来一株兰草,也没精心呵护,却也长得挺好,养了一段时间后长了...
    火眼晶晶阅读 410评论 0 1
  • 写作的开篇,我其实已经写了很多。那些文章我在写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写的不错,很为之感动,但苦于自己没有时间,不然可以写...
    大树BIG阅读 311评论 0 1
  • 读书有时会把书读簿,也时也可以将书读得更厚实。十几人的读书会将不到十行的文字读了一上午,读得感同身受,读得生动勃勃...
    梅顺丽阅读 36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