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禀父母(2)【969】2024-7-31
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
这是曾氏进京为官后第一次给家中付回较大的一笔银子。曾氏的官俸多少?富不富裕?想来不少读者关心这个话题。
清代官员的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古代官员俸禄,以米粮计算,故称“禄米”)四十五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一斗米等于12.5斤);一品大学士年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按这个薪水过日子,简直清贫不堪,摆不出半点做官的架子来。实际上,除正薪外,他们还有另外一笔收入,名曰养廉费。一年下来,平平安安未出差错,县令可得四百至二千两,大学士可得一万三至二万两不等的养廉费。养廉费之所以远远超过正薪,正式为了鼓励官员廉洁自爱。加上这笔银子后,官员们便可以活得滋润,像模像样了,自爱的官员也可不再贪污受贿。但事实上,官员们还有另外的收入;地方官则从耗羡、折色中⑥成分肥(耗羡,即借口补损耗而加收的赋税银;折色,以银替代粮食,官员往往趁机多收银),京官则接受本籍地方官的冰敬、碳敬(夏天热,敬献冰以降温;冬天冷,敬献木炭以御寒。实际上敬献的都是银子)。这些都是合法的收入,不属贪污的性质。加上这笔额外收入后,官员们的生活便富裕了,可以住豪宅、蓄奴仆,娶小妾,锦衣玉食。当然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这样,额外那笔银子的获得多少,取决于官位的高低和实权的大小。
翰林院清闲,其间的官员正薪和禄米与同品级的其他官员一样,但养廉费却是最低的。又加之没有实权,本省的地方官也不会有冰敬和碳敬,故翰林比同品级其他官员的收入低很多。不过,翰林也有一点小外快。举人进京应试,要找本省籍的京官出具其祖宗三代清白证明,名之曰印结。或许是出于图吉利的缘故,举子们所找的多是本省籍翰林。但出具一张证明所得有限,且本省籍的翰林不止一人,这项收益列不上家庭收入的预算。
翰林的指望在迁升和放差。翰林的差使通常是做乡试主考、副主考,做学政,做会试的同考官等等。因此,翰林院里那些迁升快、放差多的被称为红翰林,反之便叫黑翰林。近代最有名的黑翰林莫过于曾做过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他在点翰林之后,一连十五年无一级迁升,无一次差使,真是黑得透顶,后来靠了袁世凯的支持,才很快飞黄腾达起来。
曾氏获得这次迁升后,成为从五品官。从五品官的年薪为八十两银子,外加八十斛禄米,养廉费为五百两。当时曾氏一家五口,另有男工女仆,房屋是租赁的;老家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的吃肉费以及诸弟的学费,每年都例由他供应,加上京师频繁的人事应酬,故而曾氏京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使他突然得到一笔较大的银钱,彻底改变腾挪度日境况的,就是不久前的钦点四川乡试的差使。
道光二十三年是曾氏吉星高照的一年。三月大考升官,五月考差又获好运,放四川乡试正主考。四川路远人多,朝廷发的程仪(即路费)较多。乡试结束后,四川官府有一笔丰厚的回京程仪相送,考取的举人们又会凑上一笔谢师礼,为数亦不少。按通常的情况,曾氏作为正主考,四川之行,他的收入将会有二千多两。四五年京官的全部收入亦不过如此。他拿出一千两寄回老家,其中六百两为家中还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两为馈赠戚族之费。这次先托人带回四百,余下的六百下次再托人带回。
四川回来后,曾氏身体比以前好了,发胖了,精神也昂奋了,三十四岁的翰林院侍讲迎来了他仕宦(仕途)生涯的第一个发皇(发达兴盛)期。
信中所说的陈岱云,即曾氏同年陈源兖,湖南茶陵人,其夫人在生下次子一个多月后即病逝。次子名远济,字松生。曾氏怜其悲苦,接进府来由欧阳夫人抚养。一年多后,陈之妾进京,远济才回到自家。或许是出自这个原因,曾氏夫妇喜欢上了远济,将他招为二女婿。三十年后,曾纪泽奉命出使欧洲,其所带的主要随员中便有这个二妹夫陈远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