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劝生」不是劝你生孩子,而是劝你活着。也可以写作「劝活」。
我一开始是这么写的,可终归觉得「劝活」不好听。
……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我是怕死的,很怕。
活着多好。尤其是活得越长,能体验的生命的快乐更多。当然烦恼也会多。
总的来说,快乐应该比烦恼多。
但不得不面对的是,人到了生命的末期,心理的痛苦可以克服一下,但生理的痛苦会成倍放大。这是无法避免的。
比如我最近有一个感觉,突然咽喉里有异物感,一般情况下用力咳嗽可以假装把异物清除掉(清一清嗓子,痰就位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之后可能吐出,可能吞掉)。
可有好多次,明明用力咳嗽,异物感却越来越加重,竟然到了窒息的程度。
有一刻,既不能呼也不能吸,痛苦无比。
这还仅仅是短暂的窒息。
那溺水者得有多痛苦,死亡有多痛苦?
我不敢想象。
由此思考一个问题——
①人,不管你多健康,活得多长寿,但最终100%是要死的。
②长生不死是人类的梦想,可从秦始皇开始(甚至更早)都梦想了几千年了,也没见到实现。我感觉我的有生之年大概率是见不到了。
③虽然要死,但社会主流还是「劝生」。因为我只要发表和「生」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违反公序良俗(公序良俗不仅仅有低俗观,还有生死观)。但脑洞不妨打开一点,也许人类的认知局限性就卡在「生」这件事上了。正因为人类不敢面对死,「谈死违规」,所以认知的上限就被卡在那:人类无法认知高维,无法星际旅行。生,正因为是个人。
B:你这也不是一个问题啊?
有道理!
就当后面两个是送的。
1、既然100%要死,那么「劝生」的意义?
人就喜欢谈这个意义那个意义的。
学学动物多好,生就吃喝拉撒,逍遥快乐。死,鬼知道啥时候来,随他去吧。
死亡虽是终点,但「劝生」的价值体现在:
①减少抵达终点前的痛苦。需要医学和心理等支持。
②拓展生命过程的可能性。再给我2分钟,我就能通关科学、艺术、情感体验。
③保持对未知的敬畏而不屈服。正如加缪所说:「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人类的伟大,或许正在于明知必死,仍选择有尊严地探索与创造。
以上是官方的回答。
意义就是在于体验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知道生命的短暂,并且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努力的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性。
不过,生理上几乎是不可逆的啦。
2、「做人不开心,长生不死有什么用呢?」
晶晶姑娘的灵魂拷问。
虽然「晶晶姑娘美得一塌糊涂,我是帅得乱七八糟」,可即便这样也要开心的活着。
所以有了哲学议题,若永生成为现实,可能引发更深的虚无感。
俗称「活腻了」。
因为虚无,所以不开心。因为不开心,所以虚无。
因果互换似乎都成立,所以「虚无 ≈ 不开心」。
存在主义认为,正是死亡的必然性迫使人类思考「如何活」。
雷锋大爷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我们当年雷大爷语录是要全文背诵的,幸好还记得)
对生者,生命顿时有了意义。
俗称,当炮灰,但很开心。
有一种把一瓶矿泉水倒入大海里的感觉。
你觉得「我就要这样做,我很开心,矿泉水终于回归水的怀抱了,还不会干涸!」于是你很开心。
(居然又是雷大爷的观点,amazing)
做人开心了,就不用长生不死了。
反之,你觉得「偌大一个大海,还会缺你这点矿泉水?」你会很沮丧,很崩溃。
做人不开心,当然你也不会长生不死。
两者,我觉得还是选择前者吧。
因为必死,所以活着必须开心。
否则不就白死了?
不管怎么样,总能做点有用的事情吧。
比如屏幕前的你,可以欣赏美女,我也很开心。
PS:即使雷大爷后面被诟病说他就是当年被媒体塑造出来的idol,作秀,可他写的文字本身,没毛病!
3、关于认知以及突破认知的方式。
问一问有人问,如何提高人类的认知。
原问题是「人的认知局限是怎么产生的,如何突破?」
我笑一笑。
认知局限,就是因为「是个人」。
由于「人」这个属性决定的。
人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五感(第六感第七感纯属对五感的融会贯通的一种飞跃,不在正常认知的讨论范围)。
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听世界,用鼻子闻世界,用身体触摸世界,用舌头尝世界。
先说用眼睛看世界。
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非常主要的方式。
人眼的构造和感知细胞决定了人只能看见波长为380~780nm范围的可见光,在此之外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一律视而不见。
都看不到,如何认知?
所以假使有一个「生物」只对外辐射「外线」,你根本认知不到。
(当然还有其他手段,但认知需要通过形象的类比传达给大脑,都没有直接看来得直接)
同样,人眼和人的思维结构只擅长直观认知三维事物(时间,严格意义上算不上维度)。其他的高维的,虽然可以从数学公式中抽象地意识到,但无法直观感知。
整个宇宙被三个维度撑的满满的,第四个维度(刚才说了,时间除外,因为时间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和一维的双向还不太一样)又如何延伸实在是想不通。
所以假使有一个「生物」只对你展示三维的一面,让你看到「哦,这原来是一座山啊!」
但它实际上四维五维六维构成了某一种「生物」,你却以为它是死的,是一座山。
这种情况下,你也无法认知到这个「它」也是一个生物啊!
再来说说耳朵。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是认知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的。
真正的「海豚音」的大部分范围我们是听不到的,哪来的震撼?
玛丽亚凯莉的哨音(人类唱歌领域的海豚音的一种),充其量也就达到20000HZ,张靓颖的海豚音只不过2500HZ,对于表达歌曲的艺术性来说足够了。
但真正的海豚音,可是7000~120000HZ。对,你没看错,12万。
海豚音,高于20000HZ部分属于超声波。
听不见!
接下来就是大象们的「窃窃私语」了,低于20HZ的次声波。
也听不见!
不借助手段,人类如何认知?
顶多是,高音出奇的高,低音出奇的低。
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更直观的认知了吧。
还有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人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上限在不断地缩小。
比如50岁可能听不到15000HZ以上的声音,70岁以后4000~8000HZ都不敏感了。
很明显的例子是,我老家房顶上有一群蝙蝠(兹证明和新冠没啥关系)每天晚上发出尖锐的声音(大约12000HZ),吵得我有点受不了,而我母亲(70多岁)压根听不到,以至于她实在是无法理解我。
俗称耳聋。
但听觉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在认知方面也是一种「认知丧失」。
在年龄这方面,视力也是如此啊。
都不要说能否认知到思维五维六维了,三维都可能费劲。
所以根本不是该「如何突破」,能保持就已经很牛了。
还有,触觉、味觉、嗅觉也有类似的认知局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非要说「如何突破」?
重新投胎。
这里就涉及到了死亡。
所以,可能死亡才是突破认知的一种方式吧。
人被「是个人」限制住了。就像蚂蚁基本上无法认知人类的存在一样。
能感觉到存在,和认知到「他是一个人」是两码事。
重新投胎,可以不选择「人」(可能认知会更差,比如变成蚂蚁)。
但即便重新选「人」也比你现在要好。
因为时间是一个方向的(也许这是我的认知局限吧),后出生的人比前出生的人,认知能力肯定要高。
正如CPU在出厂时已经注定了能力的上下限,要性能跃迁?
回炉重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