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下午,天天和小宝在大厅玩,老师邀请他们俩帮忙归位桌子(就是把大厅中间的桌子放回到书柜的旁边)。
两个孩子很开心地答应了,然后就开始行动起来,大厅的桌子一共两张,归位第一张桌子的时候都很顺利,到第二张桌子的时候,两个小伙伴出现了分歧: 桌子还是两个人一起来抬,但是怎么摆放却有了不同的意见,3岁半的小宝希望把两张桌子挨到一起放好,而6岁的天天,却想着把桌子挨着书柜两边放好。 于是两人开始进行拉扯,都想把桌子放到自己想要放的位置,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并没有介入,只是安静的坐在旁边。
拉锯战进行时:
天天(6岁):“小宝,你不能放到那边,要放到这边(用力拉过去)” 小宝(3.5岁):“啊。。。。。(带着哭腔)不行,我就要放这边(用力拉回来)” 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行了好几个回合。 最终这场拉锯战以小宝力气不够失败,天天把桌子拉到了他想要放的位置,放好后天天便开心的离开了。 但是过了一会儿,小宝看到天天离开,便独自悄悄的把桌子移到了他想要的位置。 第一场拉锯战结束。 可是,过了一会儿,天天回到大厅找书看时,他发现桌子被移动了,是挨到一起放好的,于是他把其中一张移到了旁边(他想要的位置)。 这时小宝恰巧路过,刚好看到天天把桌子移开的瞬间,小宝大叫一声“啊!”,马上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不可以,你不可以移走!”,说完,立马把桌子拉了回去。
于是第二次拉锯战又开始了:
天天大声地呵斥小宝:“小宝你不能放到那边,要放到这里!“边说边把桌子用力地拉了回去。 小宝一看,桌子没有按他的想法摆放,哭得更厉害了,也大声地叫着:“啊!不行!不行!我就要放这边!”。然后也用力地把桌子拉了回来。 这次在来来回回进行几个回合后,天天不得已找老师求助,他望向老师:“老师,你看,小宝他移桌子,我移好了的”。 这时老师什么也没说,连头没有转过来,只是“装模作样”地拿起了书,让孩子们感觉,老师这时候在认真看书,根本没听到孩子的求助。
天天就一遍又一遍地叫着:“老师!老师!老师!“,期待能够得到老师的回应。
但是,喊了很多遍以后,发现老师一直都很“专注”的在看书,一点都没有留意到这边的情况,天天只好放弃了求助,继续投入到与小宝移桌子的拉锯战中。 这一次还是和上一次一样,小宝比天天小几岁。双方持续了几个回合,小宝感觉自己体力上不占优势,就暂时放弃了和天天的拉扯,小宝只好示弱得说道: “好吧,我跟你一起抬过去。”
和天天一起又把桌子放到了两边,天天看到自己的心愿达成,非常开心,拍了拍手,就向老师跑去,要和老师一起看书。
小宝看到天天和老师一起在看书,静静地等了一会,又趁着天天没注意,很小心地把桌子移到了他想要的位置。 就这样,两个小朋友相安无事,都在做自己的事情。
大概过了三十分钟,天天来书柜这边取书本的时候,发现桌子又移了位置(又拼在了一起),他立马把桌子又移了回去,几分钟后小宝也发现了,于是拉锯战又开始了。 但是这一次相对第二次比较要激烈很多,两个都在大叫表达对对方的不满,说着说着还会朝着对方指手画脚,声音比之前都大了很多,感觉整个房间都有些微微颤抖。
两个人都望着老师在的方向,朝老师大叫:老师!老师!老师!老师……”双方各不相让。 第三次拉锯战时老师并不在大厅,但是站在前台(前台和大厅有一堵墙壁挡着,小朋友是看不到老师的),喊了半天,老师也没有出现过,而老师,虽然人在前台,但一直也在留意事态的发展。 过了一会,发现两个人的争吵的声音小了很多,老师就过去看看情况,走到大厅,看到的是天天躺在桌子底下,撇着小嘴,背对着小宝,看起来有点不开心。
而小宝呢,站在桌子的另一边,老师看到后,淡淡地说了句:“把桌子放好(因为两个孩子拉扯桌子,桌子都歪了)。“ 小宝听到后立马用力把桌子推着挨到一起,随后立马在天天后面躺下,笑嘻嘻地看着天天,向天天示好。
天天看到小宝也躺到桌子底下,还在笑嘻嘻地,想着是不是发现了什么好玩东西,他也朝小宝躺的方向过去。
两个小朋友躺在桌子底下玩了很久,看得出,天天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摆放方式,玩着玩着,两个人便又开心的玩到了一块去了。 整个下午,两个孩子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一直都玩得很融洽。 天天这个孩子,在一年前刚来这里的时候,如果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常常就是动手打人,拳打脚踢,甚至弄得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经过一年的养育和开发,之前的他只会动手打人,到现在,他面对冲突,他几乎不需要用武力,而是会用语言表达,情绪的流动来和对方沟通,慢慢地很有智慧去处理好冲突,并且通过冲突后的和解,拥有了“兄道友”(做哥哥能够爱护弟弟妹妹)的品质! 小宝3岁这个年龄也正好处在构建自我的阶段,通过争取自己的权益来构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的就是要什么东西,不会征求别人家的同意,也不轻易示弱,直接去争取,去获得。
这是生命自我发展的一个本能行为,在这个阶段他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只考虑自己的权利!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让他得到自己拥有权的满足,而是打压和限制,他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唯唯诺诺,自卑没有斗志的孩子;
而一味地让他只为自己,他也很容易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所以,这个阶段,固定伙伴的存在,就是他练手的资源,通过关系上的冲突,让他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次次关系上的磨合,他慢慢找到自己和他人相处的刚刚好的度。
通过这样的养育方式,他既能够充分的发展自我,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开发出为他人考虑的素质,在这次争抢桌椅的过程当中,他也懂得了示弱示好,为收获“弟道恭”(做弟弟的敬重哥哥)的品质,埋下了种子! 现在小宝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做到,既能够实现自我同时还能顾及到他人的感受!
这个过程中,老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一直都在充当着一名“隐形”观察者,撑起一个让他们能够体验事件完整过程的空间,老师之所以没有立刻出手,让孩子觉得老师没有关注这里,有几个前提: 1、 在这里养育和学习的孩子,能够遵守这里的基本规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重大破坏环境。
特别是天天,之前虽然打人,但是经过1年的养育,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的处理能力,小宝3岁多,力气有限,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
所以,以两个孩子的基本安全是有保障的,所以老师能够给与更大的空间让孩子来体验;
2、 两个孩子的家长都是在刚刚好家长汇里学习,家长、老师的育儿理念是一致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是理解和支持的,所以老师也能更全然地去处理,没有太多的顾虑。
3、 两个孩子已经有1年多的同学情谊,平时也会经常在一起玩,是比较固定的玩伴,两个人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两个孩子的关系就有进一步升华的需要。
所以,老师借助这次的冲突,让两个孩子体会更深一层的关系,关系的体验更有质感。在这样的前提下,两个小朋友当下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按照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想法发生的,这也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小朋友相互之间的兼容和磨合所需要的经历。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够按照自己独立的意愿去处理事情,这样的练习次数越多,就越能开发出独立的“自我”(人格)。
当一个人,能够拥有独立的“自我”,将来才能走向独立做事,再到独立做人,最终才能真正走向独立!
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值得信赖、靠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人。而一个人不独立会什么样?
很多家长反应,他们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作业要催着才做,答应的事情常常不能兑现,甚至到了五六年级,都还要父母盯着,才能完成作业。
有的到了初中,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如何去与人交往,只会玩游戏、看手机。
其实追根溯源,都是孩子0-6岁这个阶段,没有开发孩子这部分的素质,所造成的结果,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如果春天我们没有去播种,秋天怎么可能会有收获果实呢?
如果在第二场拉锯战中老师回应了两个孩子的求助,或者老师当时就介入他们,给与他们引导,虽然事情很快会得到解决,但是却存在一个隐患:
那就是,孩子们对于处理这个矛盾的全然性、主动性和深刻性会明显降低。
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重复发生,让孩子再度体验,如果老师每次都介入,这样的事件不断重复,孩子停滞不前,得不到进步。 更为严重的是,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养成依赖老师来解决问题的习惯,依赖他人(特别是权威)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久而久之,独立担当的意识就会下降,最终导致孩子不能真正独立去面对世界,因为,他的世界里,总是需要依赖一个人来解决。
再衍生出来就是: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教育是一个艺术活,时刻体现了一个施教者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人生的理解!
一个施教者自己的生命观是否扎实,是否能够经得起诱惑,顶着住难受,出手的快慢、节奏和方式,都将影响了孩子体验的全然性、主动性和深刻性。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后面事实也证明了这两个小朋友是有能力用他们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也是孩子们将来拥有“与人相处”的能力所需要的资源。
要开发出这样的能力或素质,就需要与人相处的体验,因为人只有在一次次与人相处中,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冲突中,才能慢慢拿捏到这个刚刚好的与人相处的度。
同时在一次次的矛盾中,体验到在关系中即使有冲突也是被允许的,然后在从处理矛盾与冲突中,将小伙伴们的关系从弱关系,进阶到强关系的阶段。
就像为什么很多战友情是深厚的,就是共同经历过生死、经历过痛苦和难受,经历过胜利的喜悦,这样的感情是经得起挑战的,也特别有质感,特别厚重。 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这样的体验,当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冲突,既不沉溺在情绪当中,也不否定关系,而是理智面对,智慧化解。
通过冲突,升华关系,体会到生命的奥妙。将来,他也更有能力去经营自己的亲密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另一半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
也只有深入到关系中去,人才能够深刻的体悟到关系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明了关系对于生命意义的本质的时候,才能够收获到关系中的甜蜜和幸福。
当今社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入深刻的亲密关系中去,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好亲密关系,没有这样的能力,干脆就选择不进入!
而一个人不进入深刻的亲密关系当中去,他的生命就显得不太有质感,生命的体验很有限,也容易缺乏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而这些能力是要从小培养开发出来的,没有人生来就会,更不会一夜之间就学会了!
而想要开发出高水准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必须要有伙伴资源跟专业的引导才能拿到结果。
特别是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里的孩子几乎没有固定的伙伴(缺少强关系的伙伴),更缺乏从小长到大的发小。
特别是0-6岁的孩子,人际关系的体验特别有限,很多和同学、朋友的相处都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刻。
这样的体验和这样专业的引导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任何时候开发都不晚,越早开发,效果越明显。
只有施教者常保持无为的姿态(为受教者撑起体验所需要的空间),才能让受教者拥有无所不为的能力(无所不能的能力)。
合格的施教者一般在施教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工作是在克制自己“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是无意识的)。
所以一个好的施教者,在施教的过程应当中应该常保持一个服务者,观察者的姿态,用最少的介入达到最大的效果。
常以学生为师,以孩子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