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7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黃三、為令解脫(分二科) 宇一、世間

【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麤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這第三科「為令解脫」,為什麼這樣安住其心呢?「為令解脫」,這裏邊分兩科,一個是世間的解脫、一個出世間的解脫,先說世間的解脫。

  「若樂離欲界欲」就是這個人他的心情反常了,他要遠離欲界的欲,這就是被欲觸惱了的人;在欲上不感覺苦的人,你讓他離欲這不可能的事情。就感覺欲是苦了,吃到苦頭了,這時候他就歡喜離欲、離欲界欲。那這樣子的人應該怎麼辦呢?「應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那你就應該這樣想:這欲界裏邊都是苦惱的事情,你這樣思惟。這個「麤」就是苦惱的意思,給你很多的苦惱不如意的事情,你就這樣思惟。「諸色靜性」,色界天上的境界是特別微妙安樂自在的,這「靜」和這個「麤」是相對的,你這樣子安住其心,你就能離開欲界欲了。這裏面有什麼意思呢?吃到欲的苦頭以後,他還是不願意離欲的呀!但是心裏面想要離欲,但是還有欲的問題,他還是去想要得到欲;但是他的理智想要離欲,那怎麼辦呢?那就是這樣,「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是這麼回事;不是說是已經離開欲了的人要這樣子,不是。他是吃到欲的苦頭而心裏面想要離欲,但是心裏還是有欲,那你就得這樣作才可以。

  「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麤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如果這個人也不願意色界天,色界天他也不感覺到滿意,色界天雖然高過了欲界,但是他也不歡喜。那就「應於諸色麤性」,色界也不好、不歡喜;歡喜無色界的沒有色只有受想行識,這個地方微妙寂靜安樂,你就這樣子安住其心就可以成功了。

  這是「世間」的離欲;世間離欲,實在還是不能離欲的,你只是降伏了一下而已,所以這第二科就是「出世間」的離欲。

宇二、出世間

【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

  如果你這個人,若歡喜「通達」世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果、出世間的因果,你想明白這件事。說是那個人離開了欲界欲,到了色界天無色界天,結果又掉下來又回到欲界受苦,這件事是白辛苦了。那麼怎麼辦法才能究竟的遠離世間的苦呢?就是你要「通達」苦集滅道四諦;這「苦諦」是世間的果,「集諦」是世間的因,「滅諦」是出世間的果,「道諦」是出世間的因。這個「滅諦」這個「滅」字怎麼講呢?就把世間的因果、世間的「苦、集」這個因果消滅了,這就是「滅諦」。這個「道諦」就是消滅的方法。你若是明白這件事呢!這件事就成功了!你就可以解脫三界的苦惱。

  「若樂通達」世間、出世間的因果。「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要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這一切的苦惱。這一切苦惱主要是什麼東西?是「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你若執著有我的話呢;「薩迦耶」中國話翻個「壞聚見」,破壞的「壞」、聚集的「聚」、見聞覺知的「見」,「壞聚見」。「壞」就是無常;無常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識裏邊是沒有我的,但是在這裏執著有個我,這叫做「壞聚見」。

  這個「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你若是在欲界裏面執著有我的話,也一定色界、無色界也是有我,也執著有我的;你若在色界、無色界裏執著有我,你到欲界來還是執著有我;你若是通達無我了,一切處都是無我。這個「執著有我」這件事是煩惱的根本,是煩惱的根本。所以你若通達世出世間的因果,而又能夠通達世出世間都是無我的,那你就能解脫世間上一切苦了。

  那麼這樣子,怎麼樣才能夠成功呢?「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你這樣思惟:思惟世間是苦,苦是有原因的。什麼是「苦諦」的原因?就是「集諦」。什麼是「集」?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你有愛煩惱愛著這個欲,你有見煩惱執著有我,你就非有苦不可。「滅諦」就滅除這個我,滅除這個愛;苦諦、集諦消滅了就是「滅諦」,就是安樂的境界了。怎麼樣才能滅呢?要修學聖道,修學三十七道品、修學四念處,才能夠滅除這苦集二諦,你就得到解脫了,你就在這上安住其心。這是「出世間」的離欲。

玄三、結

【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這是第三科,結束這一段。前面這一段這就叫作這個「苾芻勤修觀行」,他「勤修觀行」他就是可以稱作「瑜伽師」了。這個「瑜伽師」在「相稱緣安住其心」,這就叫作「相稱緣」。就是這個藥對於你的病是相合適的;這個法門對於你的煩惱是合適的,能消除這個煩惱。這叫作「相稱緣安住其心」,這一科講完了。
(2018.5.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