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过论语,但那时年纪小,记得只是其中的一篇,理解起来也觉得有些深奥,慢慢长大了,看过了于丹老师写的《论语》心得(几年前出版的了),渐渐又重拾经典,就越发觉得现代社会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看看、好好学习《论语》了。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孔子写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他“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后来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可能我们最记得他说的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事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并不会真正的学习,现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要看的书堆满了书架,要上的微课虽然很多,但真正学以致用的却很少,读完的书也如同见过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是有些浮躁;二是学习了却没有停下来思考,这种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我们应该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因此,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学而时习之”。真正的学习,要如《论语》中所说,要学思并重,勤学好问,多向他人请教,只有做到了上述孔子所说的学习方法,那么才是真正领悟、真正学会了学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还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这次正好有幸参加弘丹老师的《论语》兴趣学习班,非常开心!希望我们大家能在这样一个好的氛围里踏踏实实的再学习一遍《论语》,重温国学经典,让这样优秀的文化精髓在我们的思想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