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这样定义空心病:价值观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称为“空心病”。
我想,空心病这次除了用来描述部分大学生,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是不是也有些空心病症状了?
下面,我先讲几个故事吧。
董小姐,二十多岁,物质上被富养长大的美女子,精神上却不是。父母都很忙,童年的记忆只有洋娃娃。董小姐的生活,常常这周热衷断舍离,下一周热衷买买买。这周发朋友圈说要远离朋友圈求静心,下周又开始每天晒美颜自拍。你根本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么。
王女士,年近四十,职场上不喜欢操心,对家里却是操碎了心。她不修边幅,不去美容院,不健身,无个人社交,所有的社交都与老公孩子有关,老公去哪她就跟去哪,孩子喜欢什么她就喜欢什么。有一天,她老公却跟她提离婚,说受不了她给自己造成的压抑感,感觉没有任何自由,受不了她常拿孩子给自己各种情感绑架。然后,王女士就抱着孩子哭:“没想到你爸是这样的人。”
陆先生,三十多岁,名企高管,事业有成。只是,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在出差,而与自己收入旗鼓相当的妻子同样是出差达人,两个人一个月只同床几天,睡在一起又各自保留着好强,那事做得总不痛快。正年轻气盛,要钱有钱,要体力有体力,要浪漫有浪漫,满满的男性魅力无处展示。于是,柳先生逐渐习惯了躺在各个城市五星级酒店里,抱着手机与那些个红颜知己聊聊人生,聊聊感情,聊着聊着就睡在了一起。每睡一次,柳先生只觉得身体痛快了,心灵更无处安放。
朱先生,三十多岁,创业两年,说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项目没亏损,但落在手上的收入却还不及当初打工所得。创业的心情总归有些焦虑,为了对抗创业的不确定性,朱先生总会留意身边的各种商机,积极发掘可能让自己鲤鱼跳龙门的机遇。每发现一个商机项目,朱先生便兴奋不已,赶紧与可以一同做这个项目的朋友洽谈。每谈起新项目,朱先生总是慷慨激昂,两眼放光,颇有马云当年的风范。在旁听的人常会向他投来欣赏的眼光,朱先生很享受这种被欣赏的感觉。但这些项目,每次被谈完,就好像已经被完成了,再无后续。不过,朱先生依旧每天嗅着商机,不停约朋友一起豪情壮志畅谈明天。
吴婆婆,六十岁出头。生活节约,无社交,无爱好,连广场舞都不跳,唯一的生活期待就是盼着儿媳怀孕生子,自己和老伴借此可以离开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小城,离开没多少感情的亲戚们,全力投奔儿子,每天睁眼就能看到儿子孙子,再也不用回孤独的家乡。只是,在一线城市打拼多年的儿子好不容易结婚,却迟迟不要孩子,这可使吴婆婆焦虑坏了,日日睡不好觉。她时不时给他们发个微信:“你们什么时候要宝宝?我和爸好孤独,天天就盼着抱孙子。”待儿子儿媳春节回家过年,年夜饭桌上,吴婆婆唉声叹气:“这几天你们回来我就能睡好觉了,平时天天睡不着。”言外之意,没你们在身边,我的日子已无法过。
董小姐需要朋友圈大量的关注,来弥补自己缺爱的记忆;王女士需要牵住老公孩子的关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陆先生需要红颜知己的暧昧,来彰显自己的男性魅力;朱先生需要过嘴瘾与朋友畅谈未来,来享受别人的欣赏;吴婆婆需要下一代的陪伴,来对抗自己的晚年孤独。
他们的心总会空,好像都得了空心病。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密码,这个密码应该由自己掌握,由自己输入这个密码,才能打开生命快乐之门。可是他们却放弃了对自己快乐密码的掌握权,纷纷渴望别人帮自己输入这个密码。当别人无暇帮自己输快乐密码时,他们常陷入迷茫。
可是,别人就知道你的独特密码吗?
明明是自己的心,却需要靠他人来滋养,否则会空。这是许多人的可悲之处。
更可悲的是,心一空,大家又急不可耐向外抓取力量,拽取能量场,往自己心里硬塞。
一时,借助外在的力量,把自己的心填满了。以为,一切都圆满了。殊不知,这种填鸭式的硬塞,一不小心把自己心里的伤口撑得更大了。心中的圆满能量很快再次向外散去,心变得更空了。
然后再去向外抓取力量,再往自己心里塞。
这种抓取,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关注与认同来滋养自己的方式,好似吸血鬼,不断吸取他人的能量,来填补自己的能量。
生活中,有空心病的人太多了。你身边有没有?你有没有?
面对爱的缺失,面对价值感的缺失,面对压力,面对焦虑,面对孤独……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啊,应该少关注外面,多关注自己。少向外看,多向内看。只有你,才能最好地滋养自己,圆满自己。
当你活成真正一个圆满的圆时,你的生活,才得以圆满。
而你的圆满,你的快乐,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你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你要使自己强大且平和。
如此,你才能更好地做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由内向外散发快乐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