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也有钱》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仅仅是定投了10年的指数基金,就实现了自己财务自由的梦想,开始跟家人一起环游世界的真实故事,
是不是听着很神奇呢?
只是定投了短短10年的指数基金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台湾,10年前她跟男朋友第1次去泰国穷游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但是如果等到60岁退休了才去环游世界,那可能很多地方都去不了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年轻的时候去看看,所以作者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40岁之前退休,实现财务自由环游全世界,开始的时候是想边旅游边打工来实现,她的老公甚至想过要当潜水教练,英语老师,后来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两个人认识到可以通过投资有现金流的资产来实现财务自由,通过作者的研究呢,最后确定了一个路线,那就是通过定投指数基金和4%法则来实现财务自由,作者呢计算了一下,想要实现自由需要积累下价值650万人民币的指数基金资产,所以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作者和他的老公就立下了10年内退休的计划,目标就是在10年内通过定投指数基金积累下价值650万人民币的指数基金资产,之后呢,每年从指数基金当中提取不超过4%的钱用来生活环游世界。
那作者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三点
第一点:节流
①要记账:为了尽可能的节约开支,必须知道自己的钱呢,花到哪里去了,
②租便宜的公寓:因为家庭开支当中最大的就是房租和房贷开支了,如果要尽早实现定投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支出减少到最低,
③区分想要和必要:很多人眼中的必要对作者来说呢,只是想要,是可以省下的,比如说婚礼作者跟老公结婚的时候呢,不买婚戒,没有拍婚纱照,也没有喜宴。作者建议可以把记账本打开用红色标记想要,用绿色标记必要,并且可以让别人帮你判断一下,这样更客观的判断出想要和必要,减少多余的消费,
④拒绝信用卡消费:避免自己自己买不需要的东西,
⑤消费的“生命标签”:比如说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可能需要自己工作一小时才能赚得到,一部新的iPhone手机差不多是800小时的生命,我们给消费贴上生命标签,这样在花钱的时候就会更谨慎了,
⑥找价值观接近的另一半: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像这个作者的蜜月之旅就是两个人商量之后的结果,只花了几百元,两个人徒步穿越雷尼尔山,两个人的都觉得穿越冰川踏过西流,风餐露宿是一生当中最难忘的回忆。
第二点:开源
①比别人更努力的工作,争取加薪,
②寻找其他被动收入来源:比如说作者的老公呢,创立了自己的旅行博客接入广告,每个月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被动广告收入。
第三点:买基金
①定期投资指数基金,获取指数基金分红,
②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作者就是定期的投资指数基金并长期持有,依靠指数基金的分红作为被动收入来源,开始的时候呢,分红金额很少,慢慢的分红的金额能够抵得上很大比例的生活费,最后呢,生活费全部由基金分红负担,财务自由也就实现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样的资产长期收益是更高的呢?
通常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资产呢一共可以分为5类
第一、股票类:股票、股票基金、股份制公司,
第二、债券类:债券、债券基金、储蓄、银行理财,
第三、货币类:这里的货币,不是说现金,而是说货币类的金融资产,这些货币类的金融资产是可以产生现金流的,比如说货币基金,像大家比较熟悉的余额宝,它就是一个货币基金,它可以产生现金流收益,另外呢,还有像活期储蓄还有逆回购,这些也算是货币类的资产,第四、房地产类:我们买房子出租出去,可以有现金流的收益,我们买房地产信托基金,这也是房地产类的资产,
第五、人力资产类,比如说,我们找一份工作,这个工作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现金流,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力,也是一种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这5类资产当中,房地产它的门槛比较高,人力资产因人而异,
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其中的三类资产,股票类资产,债券类资产和货币类资产这三类买卖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他们的收益率和风险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配合这些不同的资产搭配起来使用,就足够满足我们大多数投资者对投资的需求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三类资产他们的收益情况,
如图,在国内,这三类资产的收益率是有很大不同的,长期来看收益率最高的是股票类资产,其次呢是债券类资产,收益率最低的是货币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