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通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学究】
孔子崇周礼,述古而不作,为何如此推崇周公呢?这里不妨来做一些探索。
周公乃文王儿子,武王弟弟,成王叔叔,鲁国开国之君,是制定周朝制度的最大功臣。文王演《周易》,武王建立周朝,而周公却是力保周朝八百年延续的朝纲制定者,所以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之礼。
这里孔子说到自己年岁逐渐老去,好久没有在梦中和周公对话了,这是一种担心,也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思想来源,同时通过这样的描述来使大众更加推崇周礼制度,可谓孔子的良苦用心。
【原文】(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通译】
孔子说:“立志于道中,根据于德行,依止于仁爱,活动于礼乐六艺中。”
【学究】
这是孔子对人才观的探索和传播,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立足于道中,那就是中庸之道,所有的行为必须符合德行,也就是提倡仁义礼知信,温让恭俭行。用心大爱,关注百姓,精通六艺之术。
孔子并没有一味推崇形而上的思想,更注重实践和工匠精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生活自然多姿多彩,各色人等思想可以一致,而生存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所谓百业有专攻,业业皆成功。
【原文】(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矣。”
【通译】
孔子说:“只要有人自愿给我十条以上腊肉,我就没有不尽力教诲他的。”
【学究】
当时很多人对孔子这种行为多有诟病,认为孔子天天讲仁德礼仪,应该有教无类,教育学生却要腊肉,认为是说一套做一套。
现在仔细研究一下,孔子为何要如此做呢?
当时社会礼仪缺失,一旦国家懂得礼仪就会获得百姓拥戴,术士懂得礼仪就能获得朝中官员,孔子是礼仪之祖,学习正统礼仪只有从孔子那里才能学到,所以这是一种商业交易,孔子也因此而富甲一方。孔子并非酸儒一个,却是富贵之人。
带上一束腊肉来求学于孔子,那是拜师礼,对于当时社会要送上十条腊肉,至少是小康之家,所以一般老百姓要成为孔子弟子是相当困难的。只有过了温饱阶段之人才有时间去传播礼仪之道,这也是一种门槛。可见孔子三千弟子个个都是士族之后,才能更好传播礼仪之道。
还有孔子在那个时候就对知识给以了价值恒定,通过交易的实际来使大家认知知识的价值感。孔子是教育之祖,开创培训的先河。靠嘴巴吃饭和致富从孔子开始。
孔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赋予知识以价值,挑选能传道之人,也通过价值认知来普及礼仪。足见孔子高明之处。
【原文】(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通译】
孔子说:“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无结果时不要启发他,不到想到而无法表达时不要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教育他。”
【学究】
从这段文字看,孔子教育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教育,并不是填鸭式教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孔子的教育之道。
教育有封闭式,也有开放式;有启发式,也有灌输式;有研究性,也有贩卖性。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必定是研究者,引导者,探讨者,与其说是教育,更准确说是教练。从这一点来看,孔子是教练鼻祖并不为过。
懂人性才能懂教育,孔子正是万师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