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大小城市,都有这么一群人,不修边幅,皮肤黝黑,浑身脏兮兮,待在我们不愿待的角落,做着我们不会做的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比对待沿街乞讨的人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他们,就是农民工。
同样的出身,不同的诉求
出身
农民,是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品位低的代名词。父辈们过够了那种又穷又被看不起的日子,就想尽办法帮助我们脱离那个最底层的群体。如何脱离?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好好念书。
从我们的父辈开始,就进行着从农村逃往城市,慢慢的,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外出到城市打工的越来越多。有些人成功留在城市定居,有些人依然待在农村,但不管怎样,多数人的出身还是农民。
贫穷,是一个可怕魔咒,很多人甚至愿意为之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哪怕是大街上捡破烂,小饭馆里洗碗,那也是在努力,没有放弃摆脱贫穷的希望。
从小,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要好好读书,要读大学。大学毕业,意味着更舒服,更体面,收入更高的工作。读书读得好,大人表扬,同龄人羡慕,读得差,甚至坚持不下去中途辍学,大家都觉得这孩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同样的起点,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终点,看似只是多上几年学,一张学位证书的区别,其实,影响深远。
诉求
工作
工作,本质上说,就是谋生手段,挣口饭吃,大家没什么不同。但是,做什么,环境如何,有多少回报,就使人和人之间有了区别。
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正值改革开放大潮,全国各地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他们,就筑起了每座城市的一砖一瓦,若干年后,他们老了,有些回到家乡种田养老,有些仍然在城市中坚守。同时,新一代农民工进城了。
新一代农民工,就是那些没能坚持读到大学就中途下车的人,没能拿到那张证书,没体会过成为大学生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之前所读的书都失去了意义,他们来到城市,一切从零开始,高门槛、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做不了,就只能进厂或者各种店里当学徒,做着一些重复、零散的工作,过着简单的生活,除了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年轻,冲劲儿更足,更有活力,从心理层面,是类似的卑微和迷茫。
农民工的诉求是,能做什么,能赚多少钱,能不能解决温饱。
至今仍然记得,刚毕业南下的火车上,一位老奶奶和一位中年妇女的对话,老奶奶说,你去哪儿?妇女说,深圳,在那边已经待了好几年了。老奶奶问,你在那边生活咋样,一个月能挣多少?我觉得一个月能挣4000块,在那边应该就能过得不错了吧?
如果站在小城镇的角度看,4000块,是不错的收入,有个落脚栖息地,吃着粗茶淡饭,无需游乐玩耍,足够。
我们的诉求是,工作是否跟专业对口,有没有好的发展前景。
当时的我还没有工作,手里没钱,觉得4000块够多了,如果能有人给我开这么高的薪水,就知足。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薪水还真的不到4000块,但也没有怨言,苦没关系,只是一时,以后会升职,会加薪。
但一切坏就坏在比较,你看着别人薪水比你高,住得比你好,花钱比你任性,再想想自己的囊中羞涩,吃饭会在10块还是15块之间犹豫,住着十几平米的昏暗小屋,计较着房租里有没有包水电费。你觉得,作为堂堂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于是,就有落差,穷,则思变。
跳槽,月薪终于到了4000,但别人还有6000,还有8000,还有10000的呢?
放在今天,一所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都看不上一个月薪4000块的工作。你会说,是真的不够用啊,够,是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人,住十平米的单间够用,住套间就不够用;吃快餐盒饭够用,经常聚会吃大餐就不够用;温饱够用,想买房买车,要结婚,要补贴家里的父母、妻儿,就不够用。
我们可以吃苦,是抱着有一天一切都会好的希望,但总会有越来越多的期望,也会有更多逃避不掉的责任,所以,爬得越来越高的你,薪水更高了,但还是不够用,哪怕这对于最初的你,已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农民工不同,你说他们基础薄弱也好,认命也好,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理期望,家人对他们也没有多高的要求,所以,虽然每个人生活面临的问题都类似,但为那些问题所承受的重量却天壤之别。
婚姻
婚姻,本质上说,是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繁衍后代。
老一辈总说,当时,我跟你妈,见都没见过,就是夫妻了,这不也过来了吗?
在现在看来,那样的婚姻很随便,很荒谬,人不是动物,不是凑对过家家。
但农村的婚姻,相对还是简单些,两个人接触一段时间,相互印象还不错,聊得来,婚事差不多就能定了。就是这样,一对,两对,三对,很多儿时的玩伴都在我尚未走出校园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
现代的婚姻,有了太多的枷锁,性格、喜好、房、车、金钱、家庭条件等等。想每样都好,但常常顾此失彼,有了爱情,时机不对,资本不够,条件不匹配,等都符合了,又爱不起来。
“如果结婚,那么只因为一个理由,就是“爱情”,只会跟一个人,就是对的人”。这应该是所有人的愿望,也是我那些到现在还单着的朋友所坚守的信条,所以,就一直单着~
爸妈常说,你考虑那么多干嘛,找个差不多的,结婚过日子就好。
所以,常常想,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就有优越感吗?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就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吗?就理应得到更好的吗?
其实错了,我们都是一类人。能力都有限,可我们要的更多,条件都一般,但我们更挑剔。人的欲求得到满足才会快乐,当欲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却求之不得的时候,我们还快乐吗?
贵贱尊卑,孰是孰非
人有很多分类,农民工,被视为没能力,没追求的一类。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大学毕业生,怎么着也比打工仔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愈加觉得,学历跟能力无关,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做事态度、人品、悟性,这些都跟学历无关,却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最无可替代的。
你可以说,你是有理想的人,但每一个理想,都始于一件平凡的事,你在努力实现你的理想,他们也一样,甚至,他们比你更扎实,更务实,成果更大,受益的人更多。所以,孰贵孰贱,孰是孰非?只是做的事不同而已。或许,那些甘愿做着更苦更脏更累的活的人,比我们更加值得尊敬。
知足常乐,朴实无华
一个月挣2000块的时候,我跟朋友说,如果一个月能挣6000块,我每个月请你看两场电影。说这话的时候,我斩钉截铁,他心花怒放。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后来,钱够了,约定却没了。
事情没变,是我们的心变了,就像是小时候,很多玩具我都想要,又哭又闹却求之不得,现在,我可以把所有当年渴望的东西都买回来,却一个都不想买了。
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设想,可以实现了的时候,却早已把那些设想忘光。其实,我们只是在接受着生活的挑战,在享受着对生活的一次次征服。就像是一次考试,当考分出来之后,所有与之有关的东西都失去意义,然后,继续往前跑,因为,我们认为,前面还有更好的,我们要继续征服。
知足常乐,真正的快乐,在人心。玩乐再爽,只是一时,来得快,去得快;笑话再好笑,两秒之后就忘掉,萦绕在你心头的烦恼会再次爬上来。何以解忧?不是得到的多,而是期望的少。
世界很大,这辈子加下辈子都走不完,有时间多回头,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
现实,才是理想的起点
高薪,但仍不够花;疲累,但没有成就感;孤独,但没有知心朋友陪伴;想要改变,但又不甘心、放不下。这就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着形形色色,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你能去简单的评判谁更好吗?其实真的很羡慕那些大大咧咧、放肆吃喝、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的农民工。我们努力着让自己看起来不普通,到头来,却发现不如那些“普通人”更快乐。
实现理想的方式有很多,最不应该的,是以成功者的姿态站在起点。现实,不代表放弃,不代表妥协,而是真正离理想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