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电脑,翻看了自己在2009年写的一篇文章,对自己所处的大学课堂环境、师生关系,都有比较鞭辟入里的分析,还对于不同人对于改变社会的看法,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词汇使用,都比八年后的自己,要敏锐和高明得多。
和老同学L君吐槽,她说,“其实我也一直想说,你现在的文章变得很钝了,不是你原来的水平。”
那年我大二,现在我已经工作六年,按理说人年长了八岁,应该文字更加老练才对,所以我忍不住思考这个问题:
是什么让自己的写作退步了?
首先,是书籍阅读量的锐减。
大学时代总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看书,即使是浅尝辄止的通读,知识和文学的摄入量也比现在要多得多。毕业后奔波于工作、租房、职业选择,鲜有安心看书的时候,看的书也多以浅显易懂的工具书、畅销书为主,文学家们的著作,已经鲜有涉猎。
这是最近重新动笔写文章时,感觉自己“欠债”最多的地方,所思所想,布满了生活琐碎,却早已忘记曾经喜欢的那些作家,为什么喜欢,曾经喜欢的那些书籍,闪光点在哪里。
这是我开始利用早饭前的半小时、刚上班的一刻钟、下班后的一小时挤出来看书的最强动力或者压力——不补阅读课,写作怎么可能及格?名家名著、畅销随笔、写作方法论,等等,参考不同平台写作者们的建议(甚至还有朱光潜先生的《谈写作》)列出书单,平均一周两本书的速度疯狂补课中。
平时收藏但没怎么认真看的各种讲写作方法、写作经验、时间管理、成长励志的网络文章,全部利用一个可以缓存并且语音朗读的APP整理到一起。在吃饭、坐公交、做家务的时候播放给自己听,既把时间充分利用了起来,又让眼睛休息了一下,而且清晨一个人吃早饭的时候听到这些正能量,比听早间新闻,更能让我感觉元气满满。
其次,是思想的锐度下降。
说的简单点,就是人不可避免地在社会打磨中,变得更加懂得人情世故了。原来会批判的事情,现在会默然待之了;原来忍不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怕得罪谁得罪什么,现在却在各种亲戚朋友、同事领导面前(即使是朋友圈),都非常低调收敛了。
这不是多么主动的“圆滑世故”,而是这些年遇到复杂的世情事务,懂得一些社会人情之艰难,很多时候少了一丝愤世嫉俗,多了一分脚踏实地。同时,也是曾经一股执拗劲碰壁多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把犀利敏锐的一面藏起来只给自己看。
所以,在有熟人阅读的公众号上,我的文字变得更加钝化了,语言的丰富性少了,思想的敏锐度也差了,变成了不上不下的“四不像”,同学口中调侃的“心灵鸡汤”。
这也是我开始在简书写作的原因。这里没有人认识我,知道我是谁。这里我可以像八年前一样,做一个“口无遮拦”的学生,每天把自己所学所想,清清楚楚、坦坦荡荡写出来。而不必害怕什么。期待阅历更加丰富的自己,带着坦然的心态,用更贴切的文字,在这里塑造出真正的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