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6-5.28 成长,百感交集
五一节前两天打扫卫生、安装新房空调,回家待了两天,五号刚进小区门口,脚踩在了一个矮阶上,整个脚踝就发出了扭裂的声音,我只能把手里的东西都放下,但疼得实在要弯下腰才能缓解,感觉是之前没有过的疼。从门口移到花坛的距离现在都想不起是啥滋味了,觉得那么短的距离实在太漫长。幸好,可可姐在家,和她从花坛回家的那段路真的才走得很快。一个下午的冰敷抹药,犹豫了很久在可可姐家休息了一晚上,六号早上才终于折腾了半天回到老家。在出高铁站的那一瞬间,看到二爸,眼泪就忍不住溢出来了。原来在大学里,我是个连感冒了家里人打电话来都会哭的人。长大,让流眼泪这件事变得迟钝。
第一周在家,白天家里人都去上班了,每天除了去卫生间都在床上,一周下来感觉最先败下来的是心态。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关心问候、已经准高三的课程进度、和二十几岁还整天麻烦长辈的自尊心,让我变得有些郁郁不欢,生活的节奏也变得缓慢而有些消极。奶奶每天来回往返照顾我,她年龄大了,腿脚也不行,第一次去复查后,二爸就说:别整天一个人待在你家里了,你奶也没啥事,你就住过来也方便你奶照顾。说实话,我觉得不想再添麻烦,可事实就是我没办法,脚伤了基本就相当于废物了,什么都需要别人帮忙,着急了几次把脚猛地着地后我就屈服了,养不好伤,以后我自己就是个麻烦。做饭、端饭、倒水、拿东西、搬凳子、偶尔擦手、打洗脚水......从开始极度不适应,到后来满满告诉自己要调整,日子就这样过了二十天。
实际上,接近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我从来没学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和帮忙,即使是亲人。我不知道这样的独立算不算正常。晚上在奶奶炕上睡觉时,路边烧烤摊到两三点不间断的车声人声总是让人睡了醒醒了睡。于是决定白天“托管”在奶奶家,晚上回去睡觉,早上再过来。但我心里知道,我想在家里的书桌前,效率会更高,我想在家里自己会更自在......每天奶奶都尽心贴心地照顾我,即使她的身体也不那么好,我想再待待,不能让她觉得我是嫌弃她或者是觉得她照顾不好之类的原因想走。但随着体重增加、腰疼经常发作、同事接我的课之后的种种让人无语的举动、班级突发事件等等,我意识不到在某一瞬间也许我会爆发。
仅仅是奶奶想着中午火锅菜多,我妈中午回来可以不用做饭,让我婶给我妈端到家里去,我说我妈早上出门前还给我说中午就不要叫她吃饭了,她自己快快做点面条就能早点休息了,我奶非要让我婶去,怎么说也不听。我知道奶奶和婶婶都是好心好意,就是觉得总是端饭过去这件事情很不好,或许,只是最近情绪积聚,觉得要是我脚好的话我自己可以去端,说不清什么原因,在奶奶朝我大声喊了两句后,我也抬了声音,两人实在不能交流了,不然只剩下吵架,我就起身要离开饭桌,奶奶就很委屈,说:你还生我气不吃饭了。我说没有,那会已经吃饱了。等走到房间后,实在没忍住就哭了。那一瞬间,只想哭,哭完再说。和小时候哇哇大哭相比,长大,让人也可以沉默地流掉眼泪。
在和师妹交流中,我慢慢想到,也许总是这样不想麻烦别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好些时候需要帮忙而不得之后,慢慢地就长出了独立,长出了像自卑一样的自尊,长出了别人帮忙之后总有的无措。所以,就人而言,就成长而言,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哪有那么单一语言体系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这之中那搅弄在一起五颜六色的那么多情绪。人是容易健忘的,但很多习惯形成骨子里的本能后,都会化作下意识的反应,在某一个不起眼的时候一并显露,让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莫名其妙而无所适从。
成长,缓慢无声,但绝不允许任何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