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最近又开始看书才发现自己很多问题,以前总觉得自己一定不要做以后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可是事实证明越是这么想,你错过的事、错过的人越来越多,还不如专注当下,过好当前的每一天来的实际。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悲观、不要懒惰,慢慢品味今日的一切,不要考虑明天会怎样,也许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多不同吧,至少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存在。
最近身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到现在还不结婚的原因,以前的我会直接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可是理由说多了,自己也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想更多的大概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导致的原因吧,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这之后的很多年,自己一直在为弥补那个错误挣扎,慢慢的越来越错,慢慢的自己也找不到到底自己在意的是什么,已经完全找不到所谓的正确的路,所以自己踏出了一条完全与可能既定的道路的路在走。也许这就是“不论是兽还是人,也许起初都是某种其他的东西。一开始还留有最初的记忆,然后逐渐忘却,最后变成一心以为自己从当初起就是现在的模样”李徽从人变成虎的心路历程。
看这本书也是一样,其实对于书籍的选择更多的是依赖于别人的推荐,没有系统、没有重点,只是偶尔可能看一些文章时会被其中的字句感动从而动了去看原书的年头,然后抽空去读。这本书也是如此,从别人的公众号里面看到里面摘抄的经典句子“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份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养者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从中似乎找到了共鸣,仿佛这就是对于我自己的内心写照,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日积月累的自我折磨和自我踟蹰,慢慢的就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生活中有多少都是与李徽一样的人儿啊。何止一个、百个,不能屈服于眼前的生活,却也没有追求梦想的勇气,最后慢慢的趋于平庸,变成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变成了人人害怕的伤人的虎。
记住,“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虽无天才的才华,可只要有专念磨砺成才的人也大有人在。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苦苦挣扎于不作为的事情,而应该积极的动起来,不尝试如何言败,即使失败,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来的经验丰富一些。不要初心忘光,完成成长变成拦路吃人的虎时为时已晚。
这只是汉学家中岛敦《山月记》书中的一篇短片小说,书中还有一些别的寓言类故事,共九篇,从各大家的言行品性生活作风等等来为你描述了他们内心的奋斗、困惑。
《牛人》中鲁国叔孙豹被自己一夜风流的儿子弄的家破人亡,犯错误的人和被仇恨蒙蔽的人的两面性一点点展现出来,一个人的恨有多长,足以长到用一生去报复你甚至祸及家人。
《高人传》中练习箭术的纪昌由有形变无形的过程中有迷失自己的时刻到最后找到自己却又迷失了术的奥义。到底大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对于普通人的我们,似乎永远是个谜。
《盈虚》中卫国君臣父子的更替,由虚势到实权的盈盛后的迷失,到最后变成虚无的过程,展示时事变化的定式以及平凡挣扎的我们都无法逃脱的套儿。
《夫妇》中男女的爱憎由争与不争到最后各自圆满,世俗中的我们都无法逃脱这个大规律,何必为难彼此、为难自己呢,不如早放手寻求自己的幸福,还是那句话,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了也不是你的。何必呢。
《狐凭》中中邪的夏克由刚开始为自己排解丧弟之痛而编造的故事中找到解脱,迎合了大众的喜欢,却无法从自己编造的虚幻中找到真实的落脚点到最后被大家排挤,烹肉而食的下场在所难免。虚幻的东西能够一时帮助你解脱,却无法真正帮你摆脱痛苦,正视现实,接受痛苦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弟子》子路与孔子的故事交给我们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人在生命中能够审时度势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所愿,虽不能亦不强求,尽力而为即可(孔子);却也有种人能够坚守人生信念,虽不入主流,却也不屈服,不因事而调整自己的原则,求道的得道而已,虽死而后已,由后世评判(子路)。端看各自内心所求罢了。
《李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时也,势也,此一时彼一时,时也,命也。
《光*风*梦》讲述了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萨摩亚生活的年月中卷入当地人员权利斗争中,为了保卫当地人的权利所做出的自己的努力,并积极在西方世界为当地人发声,虽势单力薄,仍竭尽全力。可敬、可叹。
似乎是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将所有的才华都发挥出来似得,中岛敦在年仅34岁逝世。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