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沱江上有许多桥,最高的一座自然是连接喜鹊坡和南华门的凤凰大桥。
它从沱江上空十几米高的地方跨越这条江,这条江的景致是与它无关的,与这条江上风花雪月的浪漫梦境相比,它更代表着粗犷伟岸的现实,而现实在梦境中往往是格格不入又不合时宜的。
据说从那座大桥上俯瞰沱江是最好的,很遗憾,在凤凰的三日里,没有因为想要俯瞰而爬上那座高桥。只在最后一天时,才拎着旅行箱,爬过一道高坡,气喘吁吁地上了那座桥。不过也没来得及俯瞰,便钻进了一辆早等在那里的出租车,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凤凰。
在凤凰的三天两夜,我们始终生活在凤凰的梦境里的。沿着水量丰沛的沱江,走过凤凰大桥高高的桥墩和巨大的阴影,就到了那个梦境的入口。
你印象中的凤凰是个什么样子?是古城、老街和城墙,还是沱江、小桥和吊脚楼,我猜去过凤凰的游客,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后者,是那条江和那条江上的桥。
沈从文先生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你到凤凰,不知能否看到美的云,喝到烈的酒,邂逅到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但一定保证你,能走过许多桥,各种各样的桥。我甚至都在想,为了不错过那些桥,我要渡过多少次那桥下的江?
不过对于我这样的北方人来讲,过河,也是件快乐的事情。
02
如果以凤凰大桥为沱江上的景区大门来算,那么雪桥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一座桥了。
那是一座设计感十足的双层桥,下层是个联拱平桥。平桥的中央建了一个双层的四角凉亭,上层桥如一道彩虹,从凉亭的二层穿过。这样一层桥可以过人,二层桥可以在凉亭中观景,动和静,在这座桥上都找到了去处。
这种设计是不很独特?这样的桥估计也只有凤凰才有了,它如今也成为了凤凰古城的网红打卡地。它的设计者也是凤凰人,就是那位被称为“鬼才”的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
2011年,黄先生为家乡捐资1100万元,在沱江上修建了“雨、雪、风、雾”四座景观桥。这四座桥,都是黄先生亲自设计的,它们是不是也是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大师,给家乡留下的四件艺术珍品呢。
相对于其它三座廊桥、亭桥在设计样式上的四平八稳,这座雪桥是很有些形象上的跳跃感的。你第一眼可能会觉得这桥有些突兀,有些哗众取宠到难以接受,但在这条两岸临江建筑鳞次栉比,中间水景又相对空旷的沱江上,它似乎是有如门一样的存在。
你去体会,过了那道门,你就进到了凤凰的梦境里,过了那道门,你便可以开始自己的梦游了。
在一条河上去建一道门,它不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要空灵,它不能门一样的阻隔屏蔽,但它要区隔,就如我们庙宇前的牌坊,和日本神社前的鸟居一样,只是它在一条河上。我不知道黄老是否也有此意呢,但不管怎么说,这也让我体会到了他的鬼思。他的才思在其他三座桥上,他的鬼思在这里。
如此黄先生顽皮的“鬼才”之名,便与这条江永存了。
03
站在雪桥的观景台上瞭望凤凰,或许便能对这个小城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个小城周边都是山,一层一层的山,那山都不算高,但都是清秀的,绿莹莹的。那山都属于武陵山脉,这条山脉其本身就是从云贵高原上探伸出来的,在贵州还有些咄咄逼人的态势,进到湖南湘西这里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里是我国地理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再往东很快就要进入以洞庭湖为主体的云梦平原了。
当然,凤凰这里是属于山区的,它周围的山是那种浅山丘陵般的山。这样山的高度,也有它文学意境中的美。《边城》中,翠翠和狗听到城里的鞭炮声,便会一起从渡口跑到山上,向城里张望,显然那山是不很高的。但它也不会很低,它得有力量来抱住一座小城,保护它,也隔绝它。
那样的湘西小城,多是在群山环抱的河谷中的。它们依水而生,因水而有了灵气,就比如这座凤凰小城和它傍着的沱江。如今沱江两岸,已经挤满了三四层,向江开窗的楼阁,这个小城的热闹,或许是当年从这里走出的沈从文所不曾想到的。当然,他更不会想到,这个如今靠旅游业火爆的小城,人们多也是因他的《边城》才来到这里。
沈从文在《凤凰》一文中说,那个时代的凤凰只有五、六千的人口,是一种军事据点般的存在,经常会有清军或民国军队从这里出发讨伐苗民的叛乱,当然也会有苗变的民众包围这座城,在沈从文的笔下,杀人是常有的事情。他在《从文自传》中说,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因而革命印象在他的记忆中,“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
沈从文在《苗民问题》的文章中还提到了湘西的匪,他觉得那是外人对湘西的误解。
说来好笑,在雪桥上,一个摆摊拍照的师傅招呼跑在前边的同同来拍照片。见同同来了兴趣,便不由分说地给他穿上一件翻毛的羊皮马甲,并递给他一个王八盒子,再教他做出几个无赖姿势。我和说同同说,你扮演的不像好人呀,那师傅说这是湘西的土匪,“穿军装的太多了,我们这里兴扮土匪”。
哈哈,当年的沈老师在愤慨“外乡人的误解”,如今那匪已然成为了这里网红的姿态。
04
沈从文那个时代的古城,如今仅保留下来了东、北两个过城楼。现在恢复了北城墙,从雪桥这里开始,紧傍着沱江,从西北向东南延申出一里多地的样子,这也便是那座小城的大小了。
下了雪桥沿着城墙外的傍河路而行,可走到北城楼,那路的一侧临水也亲水。波和同同穿着凉鞋,一路走在临岸的浅水中,在这燥热的时节里,寻到一份童真的清凉。那路还经过跨江的木板桥和跳跳桥,也是低矮的,同同样大的孩子都爱走跳跳桥,在上边一蹦一蹦的,有些冒险涉水的趣味。木板桥离着跳跳桥不远,可以站在上边给走过跳跳桥的朋友拍照。
跳跳桥上,不时会有女孩子找到合适的位置停下来,在后边游客的众目睽睽下,稍显尴尬地展现自己身着的苗服和银饰,让对面木板桥上的朋友拍照。那个角度很好,远景中有水、有城墙、还有吊脚楼,那似乎就是这身苗装的去处。只沈从文在他的文章中反复絮叨着,这里虽深入苗乡,但却是聚居汉人的边城,他们与苗人不同的,有牵连,有隔阂。
北城门前有一个渡口,坐船游沱江的游客在这里上船。因而这里总是有许多游人在排队,总是有许多带棚子的木船云集在此处,人们上船下船,喧闹如集市。江中也总还有一条木船静在那里,穿着红裤、打着蓝伞的湘西妹子站在船头,深情地唱着家乡的歌。
沈从文在他的《从文自传》里说,他自小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常偷偷跑出城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江中洗澡。“我们洗澡可常常到上游一点去。那里人既很少,水又极深,对我们才算合适。这件事自然得瞒着家中人。家中照例总为我担忧,惟恐一不小心就会为水淹死”。因而小从文的一位表哥总到江边来找他,从文的小伙伴们,见着那位表哥从城门里出来,便会通知他。于时淘气的从文便潜在水下,只漏出个鼻孔来喘息。
书中记的这个场景我印象极深,我在地图上研究凤凰的几个城门,觉得它极有可能在北城门外的沱江上。只是那时的城外是僻静的,虽有许多孩子在水中嬉戏,但也绝不会像如今这样的喧闹。
从文的哥哥找不到水中的从文,就在岸上找他的衣服,找到了就抱着坐在路边,“到后(我)只好走上岸来,从他手上把衣服取到手,两人沉沉默默地回家。回去不必说什么,只准备一顿打”。
我就在这片喧闹中,寻找年少从文可能游泳洗澡的地方,我指给同同看,和他说那时的沈从文可能就你这般大,常常背着家长在这条河里偷偷游泳。同同说那多危险,我说所以家长常会揍他。同同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他都写在自传里了,尽管挨了打,也是他难忘的回忆。
05
过了北城门楼子,沿江便出现了一溜吊脚楼。
所谓吊脚楼,就是楼的一半在陆地上,一半伸在江中。在江边的石基上立起许多粗原木,来支撑建筑伸在江中的部分,一句话,就是陆地的建筑空间有限,不得不在江水的上空争取些居住空间来。
居住空间都要从水上取得,那吊脚楼前临的街自当更加狭窄了。那条小街在小楼和城墙的加持下,极为逼仄,也就能容下两个人错身而过的空间。
沈从文在他的《湘行散记》中,经常提到城外江边的吊脚楼,他说那里住着许多小妇人,服务于过往船上的水手。“这些人从昨夜那点露水恩情上,已经各在那里支付分上一把眼泪与一把埋怨”。如今的吊脚楼,不再寄存这样的哀怨,这里多去做了店铺和旅馆。
那条挨着城墙的小街叫做北边街,北边街走到头,便到了东城门的过街楼。凤凰古城是依山傍水而建的,因而它不是一座四方的城。北城墙依着沱江走到东城门这里,就遇到了南华山。沱江拐了个弯绕过南华山继续走了,沿江的路也拐了个弯绕过南华山继续走了,只有沿江的北城墙到这里就结束了。由于沿江的路,是进出凤凰的大路,因而凤凰老城的东城门,就建到了凤凰北城墙的最东端。而原来的东城墙也是从东城门这里,与北城墙折了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弯,离开了沱江,倚着南华山的山势走向了西南的方向。
出了东城门的那个过街楼不久,就到了回龙阁,从那里拐上去,就能去到沱江上最有名的桥,虹桥了。
虹桥是座廊桥,而且是座双层的廊桥,它桥上的楼廊叫做风雨楼。那里的楼上楼下,就像个热闹的文玩市场,卖着湘西特色的各种物件,这桥于凤凰简直是一种文化符号般的存在。
但我在读《从文自传》时,却没印象他提到过虹桥的,他甚至都少写到桥。年少的沈从文经常逃学,他逃学时就挎着一个装着十几本破书的书篮,游走于凤凰城外的街巷和旷野,因而,他也是最了解凤凰城外的街巷和旷野的。书中提到桥的一笔我还记得,他说赶上沱江发水,人们“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
“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地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
或许那座“横跨大河的桥”就是如今的虹桥。在小从文逃学游走于城外的街巷和旷野的年代,我想沱江上是不会有很多桥的。当然,即便在小从文的眼中,他看到的桥也大概是座普通的桥,没有廊,更没有楼。
那个年代里,凤凰还是座边城,城外经常打打杀杀,就如沈从文所说的,要么是讨伐苗民的部队从这个小城出发,要么是叛乱的苗民把这个小城围困。战乱总在这个小城边发生,那这座小城还会在城外的江上修建这么多的桥吗?
那个年代,凤凰这里经济凋敝;
那个年代,凤凰只是一座被城墙围得紧紧的边城;
那个年代,出了城可能就会丢掉安全感;
那个年代,人们又怎会去奢望如今沱江两岸的繁华?
那个年代,沈从文在这座经济凋敝的边城里,度过了他懵懂快乐的少年时期,他最终离开了这座偏僻的小城,去看“更宽广的世界”。或许他就是从东门外的这座虹桥上走出去的,去到了那个“更宽广的世界”。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湘西散记》合集:
《峨眉山纪行》推荐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