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钱,在知识分子眼里,真是有点谈虎色变了,似乎和金钱挂上勾就有形中拉低了自己的身段成为了粗鄙之人一样。不过讽刺的是,我们的读书人在这点上多少有些虚伪,一边高喊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清高情怀,一边却又趋之若鹜的考取功名,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现在的情况呢,这层面纱都没有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金钱社会的强势袭来,知识分子原本的一点点伪装也毫不留情的撕开来。追名逐利、一夜暴富,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的确也没什么可遮掩的,毕竟整个环境如此,什么时候,我们这个社会成功的代言词,只剩下一个了,有钱人。
诚然,金钱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从而去提升我们的人生基点,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这个世界,恐怕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赚钱的人。
我们需要大国工匠,而不是豆腐渣工程。第一次在厦大看到逸夫楼的时候,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百余年来,它始终静静的矗立在那,看尽了世间的沧桑。可唯独只有它,从未改变。全国上千座逸夫楼,大都年数过百,却少有重建,基本维护也不耗多少工夫。我想,这蕴含着大概是那个时代对于邵逸夫先生的尊崇,对那种家国情怀、士人天下的尊重。一个个工程事故的出现,难道我们不应该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是浮云遮住了眼,还是眼根本就已经瞎了,瞎在了那成堆的百元大钞里。
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师,而不是所谓的专家。杨绛先生的离去,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文坛巨星的陨落,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从季羡林到许渊冲,从钱钟书到杨绛,这些真正的大师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无比灿烂的篇章。即使身处绝境,即使国家危难,但是在他们的艰难时世中,激励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奋勇拼搏,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永远不可能灭亡的原因,因为制度和器物会被消灭,但精神却会不朽。我们想看到的是呐喊、活着那样的十年磨一剑的良品,而不是日更千页、逻辑不通的无稽之谈。
我们需要一群不同的、有趣的灵魂,不是千篇一律的金钱洗礼。是的,这个是伪命题。赚钱的人就丑陋了吗?未必。金钱本身并没有是非曲直,只是在使用过程当中,被人为的赋予了它的二次价值,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怕是藏着这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品质。不过比起不恒久的物质财富,貌似我们现在能记住的大人物里,倒没有几个大富商的。吕不韦若无秦相国之位,怕是《春秋》写的再好,也难以超越孔子所著;马云若无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视野,怕是阿里巴巴即便攻陷火星,也不会有人认同。金钱塑造了他们,他们却赋予了金钱新的价值。
居高不下的房价、物价,使太多时候的我们陷于赚钱的疲敝当中因而忽视了我们生而为人的其他追求。很高兴的是,有些东西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慢慢的转变,但力度还不够。全中国有多少图书馆?又有多少运动场?再跟我们十几亿人口比较,显然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总在羡慕西方学生的全面发展,却没有看到我们整个教育系统的急功近利。
无论如何,立足于自身,毕竟未来的样子,更多的在自己手中。希望你朝九晚五过的安稳,但绝不仅仅是千万次重复的无用之功;希望你能过的顺心如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不会因为金钱的羁绊而浮躁不安。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不仅仅需要会赚钱的人。我们需要每一个不同的灵魂,需要每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需要,每一个,你,不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