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流浪地球》这本书,虽然我也是看完电影再看书的那一类人。电影的改动还挺大的,书中与木星相遇的篇幅不过上千字,而且没有撞木星,而是与木星插肩而过。相比起电影,原著给我一种用近乎冷漠的语气去叙述这件事的感觉。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这是“我”的哲学老师给出的一个谜语。当“我”面对地球发动机的巨大光柱后,“我”突然想到了答案:“死亡。”
死亡突如其来,毫无征兆。你知道自己要死,却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下一秒。它就是一个让人无法逾越的庞然巨物,横亘在眼前时甚至令人由内而外地感到恐惧。自己在它的脚下渺小都算不上。
那活着又有何用?如果我们对结局无能为力的话,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我觉得人类之所以能延绵不绝生存至今,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类对希望的执着。对人类来说,哪怕有一丁点飘渺的希望,甚至在不知道真假的情况下,都值得这个族群为之活下去。可能,也是希望。
所以人类在面临太阳即将氢闪的时候,选择流浪。两千五百年、持续一百代人的流浪旅途会遇上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比起坐以待毙,我们更愿意做出点努力。至于结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是,但足够为之行动起来了。
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人类的逃亡,地球的流浪。我不想去揪里边有什么不合科学的事,我没这个本事,而且,这是本小说。现实世界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何况是小说呢。
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比公园零年到现在的时间还要长五百年。从此太阳不再是神话了,它变成了恐怖的象征,跌落神坛。“前太阳时期”变得像是伊甸园那般无法想象。
书中到“流浪时代I”就戛然而止了。有人说之后是《三体》的故事,但我没有看过《三体》。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类书籍。
在回家的航程中,我们看到了起航的第一个信号:夜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彗星,那是月球。人类带不走月球,就在月球上也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在地球加速时相撞。月球上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慧尾使大海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群星看不见了。月球移动产生的引力潮汐使大海巨浪冲天,我们改乘飞机向南半球的家飞去。
以后没有月亮了。我们带不走月亮。直到现在我第一反应想起的有关月亮的诗还是李白的《静夜思》和《对月独酌》,可是以后没有月亮了,或许会出现其他的什么球,但之前的那个月亮肯定已经消失在了宇宙,变成太阳的饵食了。
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人看过《What If》。《What If》里边有一章叫“全球风暴”,设想了地球突然停止自转的情况,有一些篇幅是关于月球的。
事实上我们的忠实伙伴月亮会逐渐着手修复安德鲁设想的悲剧情形带来的伤害。目前地球的自转速度比月亮快,潮汐在不断地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同时将月球慢慢推离地球。如果地球停止转动了,月亮将不再飘离地球,而且也不再会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反,月亮产生的潮汐会逐渐加快地球的自转速度。慢慢地,月亮的引力将会拖动地球……
……然后地球又会再度开始自转。
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被作者有些诙谐的语气所感动,并且印象很深,所以看到《流浪地球》中要放弃月球的这部分我就马上想了起来。可是在那个时代我们确实不得不放弃了。两千五百年啊,地球本来就自身难保,前路渺茫。况且,不止月亮啊。彗星呢?启明星呢?如果都要带的话,还怎么逃。
“前太阳时代”那么多的人类情愫,想带走就带走,也未免太轻松了。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也被这种说法所震撼。确实,在那个时代能够活下来,不止要靠着高科技,还要有希望。不然,真不知道人类是怎么想出“流浪地球”这种能够让上帝震惊的计划的。
希望,是当时人们面对异变的太阳时,支撑人类活下去的唯一力量,也将会是维持他们流浪两千五百年的唯一力量。
我又听到那个女人的声音:“亲爱的,痛苦、恐惧这些东西,也只有在活着时才能感觉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边只有黑暗。还是活着好,你说呢?”
还是希望。我们人类倾向于“希望”这种可能发生、又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东西,因为必然的东西都是令人绝望的。但是活着就有希望。
有时候我想死时我就会这么告诉自己,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虽然痛苦,但是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我自己也不能说明白是什么希望。所以我说,如果活着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让人活着,那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活着的。
死亡那边的未知,人类羸弱的身躯,无法承受。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流浪地球》四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叛乱”一章。大抵是说,有一部分人对比了太阳当时和四个世纪前的状态,怀疑联合国当年对太阳氢闪的预测是一个反人类的巨大谎言。这股叛乱很快波及整个地球。
而上边这一段,就是“我”和其他人闯入地球驾驶室时,最高执政官的话。当然,也是他身边、驾驶室里最后五千多名忠于政府的人的心里话。
结局?也不算结局,在处死他们五千多名人员后,在那巨大的冰海上,在《我的太阳》的合唱中,太阳氢闪了。万幸的是,地球已经处于氢闪的波及范围之外,还,有人活着。
“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那一刻我想哭。这些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最后的人,让我打心底尊敬。最后他们选择了不反抗,还是为了地球。他们为了他们的信念殉身了,在一群乌合之众还在盲从的时候。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人类未来不会毁在人类自己手上。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无论如何,过去怎样,在这两千五百年中,那些坚持住信念而努力下来的人们,都是英雄。
在那个时刻,那个太阳重新升起的时刻,要……叫我一声。
最后我想大概谈谈我对电影的观感。好的都被别人说完了,我的评价可能不会很正面。
刚看的时候我觉得户口和朵朵很不成熟,在面临人类存亡的时候还不能放下自己的私人感情,让我觉得确实还是小孩子,有时候还是太碍事了。确实还是那句话:“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而且我也不赞同刘培强最后的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最后还是会选择空间站。
“火种”这个词的形容是再好不过的,人类的受精卵子以及人类文明的数据信息,确实能够成为最后依托的希望。用整个人类文明打赌什么的,我做不到,也不敢去想。听起来可能有点英雄主义,但是我觉得在那种时候,就是需要英雄。生死如常,生死如常,只要有希望,即使等个十万、百万、甚至千万年、上亿年,都是值得的,只要有希望。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那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