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华软教育历经风雨,为各大企业输送了大批优质IT学员,每次对学员们的回访都会让我感触颇深,他们的经历似文,似诗,更像一个故事一篇小说。
本次当面回访的是一个已在IT行业混迹已久的华软早期学员,小雷。话到深处,他不禁回忆起了那段心酸的日子。
我09年大学毕业,哲学专业,因为缺乏与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被迫与文学系和新闻系的同学抢饭碗。好景不长,拿1500块薪资的我还是没抢过文学系的正规军,2个月后失业了。揣着仅剩的400块,又走上了求职的路。说到此处,却是怎么也描述不出当时的那种心情,索性也就不再纠结。
后来,端过盘子也看过大门。其实,放弃专业选择从事其它的同学还不少,有像我一样的服务员,有迎宾的,卖化妆品的卖包的,有继续读博的考研的,更有的直接回了家,继续那份祖辈对于土地的执着。不曾想,因为一时的选择,大致同一起点的人,日后总也千差万别,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回同一起跑线。
毕业一年后,坐在返乡的大巴车上,远远看到父亲在车站门口边吸烟边看着这边过来的车辆,我竟希望车子再开久一点。父亲很沉默,一路到家两人也没怎么交谈,母亲看到我脚下的帆布鞋(那是我在地摊上花6块钱买的,因为当时的工作是在一个山庄看鱼塘)泪水在眼眶打转却怎么也没让它流下来。
晚上一家人吃过饭看电视,母亲说起谁谁家的孩子和我一样大,年底要结婚了,我想起了在一起好几年,直到一月前才分开的女友,默默走开了,这些事情父母也都是知道的。那夜我听父亲和母亲在客厅交谈了一整晚,不知是因为父亲点烟的声音还是别的,连续做了7个小时大巴车的我竟彻夜失眠。
第二天,他们也没出门做活,就陪着我,后来母亲说到让我继续学点东西吧,不求怎样,但求活出个样子来。我虽有点诧异却也没多想,当时的我是没有勇气向父母说不的,就这样多方打听和父母四处奔波询问,我才来到了云南华软,后来的情况你们也都知道了。
说到这,30岁的小雷才露出了微笑,我们了解到小雷现在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近两万的月薪。小雷在去年结了婚,看样子现在过得不错。听说他的同学,考研的读博的有在哲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做销售的,有的已经转行,有的还在疲于奔波;服务员荣升好不容易升级大堂经理,拿到了还算不错的6000月薪;而回家的估计现在看起来已经40岁以上了。
小雷(寄语):在才华撑不起理想的年纪,不妨静下心来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