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呢?你们的交流顺畅么?孩子会主动和你沟通么?很多朋友和我说,不知道怎么去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说了很多遍,感觉也没什么效果,问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面对这样的提问,我通常会反问道:一个沟通的方法,或者沟通的方式,既然反复使用都不解决问题,显然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了,为什么你还会坚持呢?被这样问到的家长朋友先是一脸茫然,似乎这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想过。经由这一提醒,他们似乎才开始思考,是啊!一个无效的办法,为什么还一定要坚持使用呢?
所以,这里呈现出一个问题: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效果却一直坚持,其实我们坚持的是“我要教育孩子,我要告诉孩子道理,告诉他应该或需要知道的;我是正确的,孩子需要听我的”等等类似的想法,我们坚持的其实是这个过程。而沟通的实质是,我们进行交流后,孩子在行为表现及态度上的回应和变化。因此,沟通结果或对方的回应是我们对沟通方式的试探和检测,如果目前使用的沟通方式效果不好,我们就换一种方式,直到孩子有我们期望的变化,这才是有效果的沟通。
如果有与孩子沟通困扰的朋友,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在坚持,一种已经被证明了的无效的沟通方式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暂时放下之前使用的方式,看看还有哪些沟通的办法可以用?因为只要我们的头脑中始终不放弃之前的观念,那新的观念是很难进入脑中,被我们接受的。只有我们让头脑中固有的观念暂时让位,新的观念才有可能进入,这就是主观和意识的扩展。
首先我们要知道,沟通是由两方构成的,一方是父亲或者母亲,另一方是孩子,这两者是沟通的主体。沟通的质量受两者关系质量的影响。
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想给孩子树立规矩,希望孩子少走弯路,这些都是作为家长的美好愿望。有时候我们很不理解,都是为他好啊,怎么就是不听,怎么就这么伤我们的心?好像我们和孩子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让父母感觉受挫,无力,甚至抓狂。
但实际上,家长的希望,与孩子体验到的感受是两回事。我们要知道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是等同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发出的信号是一回事,孩子感受到的信息是另一回事。这两者之间可能是一致的,可能是有差距的,还有可能相距甚远。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发出一个善意的信号,但是孩子的体验却不尽相同。
比如说,我们为帮孩子节省时间做了很多事情,希望孩子把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学习或者多睡会儿,我们的本意是好的,是善意的,但是如果善意的信号没有被孩子接收到,甚至孩子接收到的是错误、扭曲的信号,比如孩子的感受很有可能是父母的干涉,没有自主权,没有主导权,不自由,被控制等等,这时孩子自然的反应就是反抗,闹别扭,不听话。
如果父母发出善意,孩子能够准确接收,孩子感受到的是关爱,是理解,是帮助,是支持,孩子自然顺从、听话。直白点说,就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联结打通了。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都希望得到最亲近人的爱护,这时候,我们的感觉是暖暖的,有人和我在一起,有人在陪伴我,有人爱我,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情感支持。
所以,要想沟通顺利有效,我们表达方式要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孩子来适应父母的表达方式。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水平、语言水平都是远高于孩子的,一定是程度高的适应程度低的,只有父母依据孩子的接受能力来表达,沟通的信息才可能传递给孩子被孩子接收到。
那么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沟通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情,一部分是理。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情绪,感受,就是感性的层面;理,就是我们所说的事情,道理,规矩等等,是理性的层面。而孩子们会以感受为先,再去动用思维理解。也就是说,情绪情感是他们在沟通中最先感受到的部分,对沟通结果有重要影响。我们人类就是依据这样的方式成长的。就好像我们更愿意听取我们信任或喜欢的人的建议,而排斥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提出的看法。
所以,想和孩子沟通有效,必须先在情感上保持联结。如何联结呢?和大家分享第一个方式,倾听。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倾听,我们只去听一个人,而不说任何话。我建议大家试一试,我们坐在另一个人的对面,只是听他说,而自己不做表达任何,听的时候带着我们的关切和真诚,能够面带微笑或者在自己理解和认同的部分微微点头,那就更好了。我们先去全心全意的听一个人诉说半个小时,如果对方愿意配合,我们再让他以同样的方式倾听我们自己表达半个小时,去亲身体会一下那是种什么感受。
在倾听对方的时候,你可能总想插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有人倾听自己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受到如此全神贯注的关注不仅难得,而且是自己身心的放松与舒缓。因为你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而不用去担心暴露了自己的想法而导致对方的评价或指导。这种感觉是非常舒展放松的。
如果我们有了被人倾听的体验,可以试着把这种倾听带到与孩子的沟通中。特别是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孩子需要你理解的时候,孩子受到委屈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孩子失落的时候,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在这几种情况下,我们先放弃说教,放弃指导,放弃批评,放弃责备,只是先真诚地倾听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在情感层面与孩子的交流,我们先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情感上的困恼,同样地,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内化这种处理方式,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安抚。
这样的处理方式与大脑的运用过程相关。大脑中的边缘系统负责人类的情绪,而理智、思维等部分是由前额叶部分掌管。当负面情绪升起时,大脑的边缘系统兴奋,这会阻碍前额叶理智部分工作,也就是说,情绪上来了理智就不管用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或者有时说遇到事脑子就懵了,就是这个道理。
而我们运用倾听的方式,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部分,等待情绪平稳,理智回归,孩子有能力运用思维和理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经过我们的倾听,孩子也学会了这种倾听和接纳自己的方式,他的内在有这样一个容纳和处理负面情绪的空间和过程,他则具备了自我的情绪掌控能力,为情商的发育提供了情绪稳定的基础。
如果倾听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能够真诚、专注地倾听孩子,而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
第二步,在我们倾听的过程中,适度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共情”。
共情的叫法有很多,“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都是共情的别称。共情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对自己的理解,这是双方情感联结更为深入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共情孩子的时候,可以有几种方式,一是理解他的感受。
比如,当他摔了一大跤,磕破了腿疼的哇哇大哭的时候。此时我们和孩子说:“哦,你哭得这么厉害,一定是觉得很疼!”这就是在共情孩子“疼痛”的感受。这样的回应与“不哭,男孩子不哭!”或者“都是地不平,让宝宝摔跤了。”或者是“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要注意看路!”以及“不听妈妈的话,使劲跑,看摔跤了吧!”这几种方式相比,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更有帮助。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回应孩子的感受,他的确是感受到疼痛了。而他疼了也不要紧,他的疼痛妈妈理解并在意。而让他不要哭,这是妈妈的对孩子的要求和希望;都是地不平,在告诉孩子,他可以把责任向外转移;告诉他是自己不小心,等于在告诉孩子摔跤是你自己的事,你要自己负责;而不听妈妈的话才摔跤,似乎在和孩子说:看不听妈妈的吃亏了吧,是我们在向孩子显示自己的作用和重要性。
再者,我们可以去共情回应孩子的想法。
比如一个小朋友想和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交朋友,但被拒绝,心里难过。此时妈妈可以这样表达:“妈妈知道你心里一定特别喜欢他,想和他做好朋友。”这就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因为想交朋友没成功,继而产生了挫败的情绪感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应他呢?你回应的方式就呈现了你的倾向性和心理需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可能的回应方式,我们在后续的答疑课程中可以一起讨论分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核心,就是无论是共情孩子的感受还是共情孩子的想法,其关键是我们在替孩子表达。我们把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感受表达了出来,我们把他当下的想法和希望表达出来,他自己可能还无法分清一些感受和无法熟练地使用语言,而我们帮助他表达了自己,这就是联结。
但通常,我们不想错过各种教育或帮助孩子的机会,看见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有情绪失落,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孩子。但其实在受挫的过程中,孩子才有机会学习处理负面情绪情感,接受当下的现状,以及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我们的干预可能让这三个重要的过程都被压缩了。站在我们的角度,可能是希望快速地教给孩子最有效的办法,但其实,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自己去发现这些办法,并且亲身实践,再根据实践结果调整方法,而后才去实践,这个过程才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部分,而我们教的方法可以是他学习的另一种方法,于是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就增加了,也学会了如何自己找到方法,同时听取别人的建议。
在了解了倾听和共情的方法后,下面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在沟通中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这种情况针对于一些不恰当行为的孩子比较有效。
那我们先说说3-6岁的孩子都有哪些心理需要?那就是被认可、关注、赞赏,并能够体现自我价值。而经常对孩子的否定、打击、指责和忽视,都是抹杀孩子心理需要的做法,都可能让孩子经常做出各种不恰当行为。我们记住这个原则,一个孩子的一些行为通常是由自己的心理需要驱动的。他们表现出这些行为,无非是想告诉爸爸妈妈:“我需要你的认可、关注、赞赏,我需要感受到自己重要、存在并且有价值感。”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的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显著的行为表现?他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告诉你他有什么需要,我们接收到孩子发送过来的信号了吗?
学与学会的差别在于是否去做,去实践。所以,我鼓励每位朋友运用我们分享的内容,去思考分析自己的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这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创造性地发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养方法。
我们来分享一个小朋友的故事。5岁的佳琪小朋友在幼儿园,她先去找老师,说自己衣服的扣子开了,让老师帮着系,老师帮她系好了扣子,她就跑去玩了。可是没过几分钟,她又来找老师,要老师帮她削铅笔,老师又帮她做了;但是又过了一小会儿,佳琪小朋友又开始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老师则告诉她玩自己的玩具;然后又是几分钟过后,佳琪的衣服扣子又开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佳琪让老师帮着做的,其实是她自己应该能够独立做的事情,或者是她可以学着做的事情。而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帮助佳琪或者纠正她的一些行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佳琪的这个行为呢?我们看待的方式和角度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可能会觉得这孩子很粘人,她明明可以自己做却总是找老师帮忙,于是我们倾向于培养她的独立性,她越是粘人我们越要她自己做;或者我们觉得这孩子总在给自己找事,不能让大人消停一刻,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佳琪,你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们都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们可以尝试从“心理需要”的角度来想想孩子行为的目的。假如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关注,那佳琪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你不要总是忙别的人,别的事,我需要你多来关注我。”这就是佳琪的潜意识语言。只不过她无法清晰识别并表达自己的这种需要,只能是借助她以为正确的行为方式向我们表达。希望获得关注的孩子通常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只有通过被人关注,或让大人们为自己忙得团团转,自己才有价值感。
意识到了孩子渴望被关注的需要后,如何与其沟通呢?因为她的需要在于关注,所以我们可以在孩子寻求过度关注之前,就给予她一些特别的关注,让他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在被关注着的。
比如,发现孩子的喜好,喜好的食物,喜欢玩的游戏,或者喜欢看的动画片等等,准备好之后送给孩子,并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最喜欢草莓味的小熊蛋糕,快来尝尝吧!”我们会了解孩子的特别之处,把这些特别之处,记在心上并呈现出来,这就是关注的最好表达了,孩子积累的就是这种“被关注,感受到重要的”正面感受。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参与,帮助孩子以有益的方式得到关注。我们让孩子加入到你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来,比如让孩子帮妈妈洗水果,和妈妈一切叠衣服,整理房间等等,在孩子完成之后,给孩子一个深切的拥抱。当孩子能够参与,并感受到了爱与关注,那么使用过度行为获得关注的动机就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了。同时,我们要设定与孩子的独处时光,全身心的高效陪伴孩子,这些都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关注的重要方式。
有效地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不来自语言。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告诉孩子什么,一次拥抱,亲吻,用手抚摸孩子,温柔的眼神,坚定的语气等等,都是我们有效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