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举个例子:有位有钱人,向某福利院捐了一笔不小的钱,还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褒奖,发了奖章。这位同志举着奖章照了相,马上发到了网上,想让天下人马上都知道他做了这样的善举。看官,按您的判断,这样的善举算不算“布施”?
是的,当然是算布施。但这种“布施”是佛陀所倡导的那种“布施”吗?
答:不是。在佛教里,把这种例子中的布施称为“世间法的布施”,也叫作“有漏布施”。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很明显,这种布施,你说它淡化了心中的“我”了吗?绝对没有。不但没有淡化,反而加重了对“我”的执著。象这种布施,它不能引导人们走向解脱。那么大乘佛法所宣导的“布施”是什么样的呢?
答:这就要结合“二谛”来讲解了。
首先,在你布施的时候,要在“胜义谛”上观:
1. 这个能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无自性、空。
2. 布施这件事、布施的这个东西或物品,在“胜义谛”上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吗?没有,无我、无自性、空。
总结起来,就是说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就是在“胜义谛”上讲能布施的人是空,布施的过程、布施的物品本身也是空,要在这三样事情上都观“空”,在“空”上行布施。换句话说就是:布施就布施了,心中不能有一点的执著,布施了就当没布施一样。
再抽象一下,“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品和过程,这三样东西,在大乘佛法上,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三轮”;而在“空”上行布施时,就做到了“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叫“出世间的设施”,因为,只有这样的布施才能真正淡化那个“我”执。
有人听了这话就该说了,既然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那我压根不布施不可以吗?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