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解决自己的中年危机的呢?

前文说到了职业认同。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让自己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职业的人际关系有两层含义,一它包括了我们和工作伙伴本身的关系,二职业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了我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你喜欢跟你共事的人吗?你和你的服务对象构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真正的职业认同,需要我们需要把我们的人生境遇和工作产生深刻的联系,并把工作整合进我们的人生故事。

中年期的使命是繁衍

顺利的话,有了一个青春期建立起来的自我,成年早期获得的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自我的范围,从一个人扩展到两个人,再扩大展到工作中的很多人。

这时候就进入了中年期,我没有走过中年,这部分内容是转述陈海贤老师的话。如果中间有问题的话,那一定是我转述的问题。

陈海贤老师认为中年期的使命是繁衍。害怕衰老就,是这个阶段的发展障碍。

身体机能的衰退当然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挑战是可能性的丧失,衰老和死亡,其实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把悬念变成答案。——陈海贤

有些人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眼望到头。现在就知道十几年后的工作是什么样,好像也有些无趣,本质就是丧失了某种可能性。

可等到中年,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而且要应对一团乱麻的生活。我想到了武志红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找他聊天,是因为对方有一种很深的空虚感,一种心里发慌的感觉。随着聊天的深入,他发现对方是遇到了中年危机。

随着越来越深入探讨,他发现男人的中年危机是指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如果没“生”,或者这个“孩子”质量很差,就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

这是一种比喻,男人要“生”的这个“孩子”,可以是作品,可以是事业。男人也要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要茁壮成长,以此来对抗死亡焦虑和虚无感。

王阳明死的时候,弟子问他,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我觉得他就是完美度过中年危机的典范。

在他面对虚无和死亡焦虑时,突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他的孩子,提了出来,影响了当代以及身后的所有人。

中年期危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转变。——陈海贤

繁衍的本质是奉献

我想起了一个,武志红老师讲过的孙博的故事。非常好的说明了奉献这件事。

孙博读幼儿园时,因为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为此幼儿园老师找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

奶奶当时是很有名望的医生,竟然辞职,来孙女的幼儿园做校医,这样孙女中午的时候就可以在她的医务室里睡觉。

这还不算,奶奶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满,结果干脆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与之相对的是我的故事,我到现在快30岁了,依然没有结婚。为什么没有结婚呢?我前几天突然想到是,因为我有付出感和牺牲感。

结婚我要照顾对方,照顾家庭,照顾孩子。要有付出和牺牲,而这种付出和牺牲,是现在的我所不愿意的。

起码不是我心甘情愿支付的,我没有达故事中奶奶的境界。就是不愿意为了孩子付出,牺牲自己的生活。而孙博的奶奶付出这些,是因为本身就是享受,而没有付出和牺牲感。

我们说,繁衍的本质,是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陈海贤

这里还有一个相反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她在吃饭上出了点问题。

一个女孩,她最初找武老师做咨询时,看上去是干枯的,不光是瘦,而且脸上没有光泽,同时她的表情也是僵硬的。

现在变得丰腴,脸上有了光泽,表情也变得生动了不少。她生命中一个最基本的体验,是关于吃饭。

她的妈妈非常喜欢控制,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吃饭,如果孩子不听话,妈妈会用坚定的意志以及各种方法,把孩子逼到饭桌上来,并且要求孩子吃快点。

这位妈妈在各方面都是雷厉风行的角色,结果问题就出现了,这位来访者吃饭非常慢。

很有意思的是,在一段时间里,他们甚至不能谈她吃饭慢这件事,每次谈到这件事,她就说我觉得这样是合理的,慢慢吃饭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你不要跟我谈这件事。

后来,她松动下来,我们可以谈论这件事了。武老师说:

慢慢吃饭对你来讲有重大的意义,是你用来对抗妈妈入侵的重大方式;而我作为你的咨询师,也像是权威的角色,和你谈这件事,让你也感觉到了被入侵,你非常警惕,我也会像你妈妈那样去管制你。

其实我只想了解,这件事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样的讨论引起了她很多感慨,她最后说:武老师,你想象一下,我每顿饭都感觉到妈妈在严重入侵我,一天三顿饭,一年就是上千次,而我在家里一直住到了中学毕业,一共18年,那也就是说,我和妈妈有近两万次的战争围绕着吃饭这件事。

谈论这件事时,她不断地打嗝,然后她还有了这样的联想:也许在她还不记事的时候,妈妈会强行喂她东西,根本不管她是否乐意。

占有式的爱和青春期的自心很像,他们都是过度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别人的需要。只不过,中年期所关注的东西,从自我形象,变成了通过孩子来满足“我”的需要。——陈海贤

走出中年危机:奉献式的爱

前文讲过一个故事,孩子要去外面世界闯荡,他问: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没人安慰你怎么办?

妈妈说:我会孤单,但我不不想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闯荡的障碍。

这是一种奉献,一种心甘情愿的奉献。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骄傲,在孩子的成长中,突破了自我的限制。

可,一味的为孩子奉献,不就失去自我了?会不会变成所有生活期待都放在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生活的那种父母呢?

不会,陈海贤老师看来有两个原因:

首先,具有繁衍感的奉献,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也是尊重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当你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是你的自我看起来虚弱了,但同时也增强了。

你失去了一些自我关注,甚至失去了一些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机会。但同时你获得另一种品质就叫关心,这种关心会变成自我新的部分。

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你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式的爱,就是我们克服中年期的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方式。——陈海贤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繁衍的本质,就是我们把自己奉献出去,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部分。

占有式的爱和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很像。它都是过度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别人的需要。

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你也在加强自我。这种奉献时的爱,就是我们克服中年期的发展障碍,走出中年危机的方式。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