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经历了人生,并非一无所有

结局是:路卡斯卧轨自杀了。真相,如同作者雅歌塔•克利斯朵夫所说,现实远比作品呈现的更残忍。真相也远比路卡斯的幻象更残忍。

《恶童日记》重在描述战争笼罩下人性的残酷与冰冷。各种突破底线的情节,是战争对人影响的真实写照。没有姓名的“我们”,父亲上战场后,被母亲送到边境小镇的“外婆”家,“外婆”从来不给“我们”洗澡、换衣服,还经常骂“我们”为“狗养的”,“我们”还经常被大孩子欺负,被辱骂,被抽打,而“我们”与恶对抗的方式,是练习把自己变成更恶的人,互抽耳光、绝食、练习杀人、使用武器等等过激行为,“我们”终于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恶童。通过“我们”的视角讲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土地被占领,男人上战场,女人被侵犯,孩子被抛弃。可大家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弱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扶持,而是弱者欺负更弱的人,被抛弃的大孩子欺负被抛弃小孩子,同样是没有父亲,而小兔子就要遭受神父的猥亵,没有人喜欢的小兔子,甚至让小狗接近自己的生殖器官来证明她是被喜欢的。在敌人侵略时,小兔子的母亲卧病在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未成年的女儿被糟蹋,最后只能请求“我们”放火烧了她们。“我们”当然也没有任何悲悯,只是很冷静的放火烧了那个没有温度的房子。此后,“我们”的母亲和她的情人带着一个尚在襁褓的小女孩回来接“我们”,在纠缠之间,母亲的情人开枪炸死了母亲和那个小女孩,“我们”目睹了整个过程,却没有流下眼泪,把母亲和小妹妹就地埋下,直到后来父亲回来,再挖起来,“我们”把那两颗头挖起来挂在阁楼里。“外婆”中风恢复后,告诉“我们”,下次再中风,就直接把她杀死,“我们”也就真的那样做了。“外婆”死狗,父亲再回来,“我们”利用父亲的生命,让他去踩了地雷,“我们”中的其中一个踏着父亲的尸体跨过边界,到了另外一个国家。译者简伊玲说,真正的“恶”,就是在面对“恶”时的无感与冷漠,我想,这才是这两个孩子身上最大的恶吧,可这种恶,又不能全然是“我们”的过错,是战争,甚至战争也不能背下这整个锅,还有人性本身的恶,代代相传。

《二人证据》逐渐回归到了这个家庭、这对兄弟的悲剧之上,“我们”也有了名字。跨过边界的克劳斯从此再无音讯。留在“外婆”家的路卡斯孤独的等待着克劳斯的回来。有一次在去教堂的路上,碰到要将孩子扔下河的雅思蜜娜,雅思蜜娜的孩子是和父亲乱伦生下的,所以要扔掉。十五岁的路卡斯把她们带回家,努力工作养活着他们,雅思蜜娜给孩子起名玛迪阿斯,路卡斯把玛迪当作自己的孩子。渐渐地,雅思蜜娜爱上了路卡斯,可路卡斯却爱上了三十岁的寡妇克罗拉,他每天晚上去克罗拉家过夜,而雅思蜜娜每天晚上在路卡斯家里哭泣,随着玛迪的长大,玛迪把这些都记在心里。后来雅思蜜娜离开去了城里,路卡斯独自扶养着玛迪,玛迪长到七岁,他就要求去上学,尽管路卡斯说他不必去,从出生就畸形的玛迪还是选择去面对这个世界,在学校里,玛迪被嘲笑、被伤害,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聪明可以让他走得很远。不幸的是,后来玛迪发现路卡斯盯着一个很健康很漂亮的小男孩看,他断定路卡斯不喜欢他了,在路卡斯晚上不在家的时候,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路卡斯把玛迪葬在祖父祖母的旁边,每天晚上去墓地陪死去的玛迪睡觉。直到雅思蜜娜的尸体出现的那一天,路卡斯失踪了。第二部采用了跟第一部完全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第三人称记叙了路卡斯留在小镇上所经历的一切,这已经是战后的故事了,而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却很深远,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已经长大,而他们的行为里却深深的带着战争造成的伤害。克罗拉死去的丈夫得到了昭雪,而克罗拉就此疯掉。路卡斯离开以后,深爱他的彼得替他照顾着疯掉的克罗拉。这一部里出现了一些善良的人,深爱路卡斯的彼得,拯救玛迪的路卡斯,说出“我的身体受到伤害不重要,如果我把伤害转移到别人的身上,那才是我最承受不了的伤害”的玛迪。善良的人永远会出现,可经历过苦难的人们,却要用余生来治愈自己,幸运的人,最后能被治愈,而不幸的人,只能一生活在阴影里面。

《第三谎言》揭开了这系列故事的真相。路卡斯和科劳斯是双胞胎兄弟,他们的父亲爱上了情妇 ,所以想要离开这个家庭,夫妻因此产生争执。母亲不能控制情绪,开枪杀死了父亲,流弹打中了路卡斯的脊背。事故发生后,母亲意识到自己杀了丈夫并伤害了儿子,精神崩溃,被送进医院。路卡斯脊柱受伤,被送进医院。科劳斯被父亲的情妇收养。兄弟分别后,路卡斯先是在康复中心治疗,接受训练,后因战争被送进老妇人(外婆)家中。在“外婆”家中,路卡斯幻想自己与兄弟共同度日,以此减轻痛苦。后来“外婆”死去,他面临着土地房屋被政府征收的处境,因此他越过边界。越过边界后,路卡斯自称克劳斯,在外国度日。

与此同时,科劳斯在父亲情妇家度日,并爱上了自己父亲与情妇所诞下的女儿。后来科劳斯知道了养母是父亲情妇的真相,选择回到原来自家的房子,并照顾自己的母亲。科劳斯虽然一直陪伴母亲,可是母亲心中只有她误伤的路卡斯,她无时无刻不拿科劳斯与路卡斯比较,认为路卡斯一定是更出色的一个。虽然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科劳斯却从未得到自己渴望的母爱。

而在外的路卡斯(克劳斯)从小就因为没有家人的探望和关怀而深陷痛苦,并受抑郁症折磨。后来路卡斯(克劳斯)因为自身身体情况不断恶化,选择回到故乡寻找兄弟和自己小时候中弹的真相,并打算病死在故乡。

最后路卡斯(克劳斯)找到了科劳斯,并相约在家中见面,但是科劳斯拒绝承认路卡斯就是自己的兄弟,因为他不想失去母亲。他知道如果母亲知道路卡斯回来了,那自己真的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但是路卡斯知道自己没有找错人,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科劳斯如此害怕与自己相认。最终路卡斯选择在回外国的火车上,跳下火车自杀。克劳斯把路卡斯葬在父亲旁边,他说,如果母亲也死去,那他也没有任何活在这世界的理由了。

恶童三部曲每一部都是可以单独分开来阅读的,这正是作者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技巧写作的效果。三部读完,大概震撼人心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心情吧。再返回去看译者序,不得不感叹译者同样是一个多么有才华的人。雅歌塔是在二战和欧洲冷战时期从匈牙利前往瑞典,不得不用法语写作,同时看孩子的家庭作业,所以采用了孩童的语言写《恶童日记》,用语简单,译者很好的处理了这一点,读起来符合汉语的儿童语言,冷静客观,很准确的表现恶童的“恶”。可是就是这样的“恶童”,又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他洞察着战争的恶,更洞察着人性的恶,坚守着自己的本色。

他让我们反思,才华和聪明是不可以倚仗的,能倚仗的只有坚持和勤奋,而人性是一个人的底线。在与人的关系中,能接受对方人性里最差的那一面就可以了,但是要追求的却是在最高处共振。与自己的相处中,是要保持冷静,坚守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