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由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是一个讲述校园暴力的故事,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花样的年华,谁在经历着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从未从生活中远去
前不久,网上流传了这样一段视频,数名女学生声称一名女生向老师告她们的状,于是在寝室围打这个女生,多次对其拳打脚踢,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未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
而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网上,海南文昌市发生的多名少年男女殴打一名少女事件;湖南某中学多名学生欺负同年级学生,情节严重;河南省教育厅通报中小学生欺凌和疑似欺凌事件...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受害者皮外伤是次要的,严重的后果是心理创伤。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2017》通过对全国26个省市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回访,了解事件过程、处理方式以及该事件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在受访者中,81.82%的受害者表示施暴方为群体,18.18%的受害者表示施暴方为个人。
而群体暴力有降低心理成本的效应。本来,殴打一个人,多少心理会有负担;可一旦融进小团体,责任仿佛由1变成了1/n,更多恶意于是释放。
施暴者对受害者个人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48.9%的受害者从遭受欺凌至今,对重要活动的参与感明显降低;39.8%的受害者由于害怕遭受欺凌而逃学,或受欺凌困扰而无法专心于学业所致;31.8%的受害者表示,事件发生至今,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
更甚以暴制暴的观念在受害者心中形成,甚至付诸于行动,有超过四成的受害者在欺凌事件发生后,采取过以暴制暴的行为。
女孩小c13岁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转学到县城,这个衣着时尚、成绩出色的女孩遭到了新同学的排斥,从最初被孤立,到后来被扔书、被掀桌子、被殴打,状况日趋严重。后来,回到了原来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就此摆脱校园欺凌的困扰,这一次,鉴于前车之鉴,不再选择忍气吞声,有小c自己的话说,“我对于这种事情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她拖到校外,打了一顿。还手,绝不手软。”
那是一段尖叫哭泣的日子,后来的她患了抑郁症,有自残行为,曾经寻找心理医生却几乎没有效果。
无可置疑,校园欺凌是侵犯人格尊严和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层出不穷?
校园施暴者,当他们欺负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强大而有力
梳理近年来,校园施暴者的情况,大多数是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较少的孩子,他们通常外表强悍、性格倔强,具有冲动、敌意、攻击、外向的人格倾向,报复心强,无同情心,以伤害他人为乐。
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致使他们以欺压别人来换取对自己的“敬畏”、“服从”,更是通过欺负他人满足了自己的“支配欲”。以不良的欺凌行动“诠释”了如何将自己的“快乐”构筑于他人的“痛苦”之上,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反过来又去欺负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如此循环反复。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所描述的是一种因坏情绪传染而发生的一系列恶性循环的情况。原本,施暴者是弱者,经常被欺负心中积压了诸多的不满的情绪,有一天,当他发现原来还有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时,便选择将这些积怨施加在这些无辜的人身上。
也许,你就曾听过有人这样说过,“我看他不爽,所以,想打他一顿。就像别人看我不爽,来打我一样。”
欺负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貌似可以感到自己强大而有力,其实,则不然,施暴者并是不胜利和强势的存在,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好过。
大多数针对青少年霸凌行为的研究只倾向于关注受害者,澳大利亚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最大,这其中包括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
也有调查表明,小时候曾作为校园施暴者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有更高的风险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为。
我是好孩子,不欺负人,但也不能被欺负
广西北海合浦县公馆中学女生陈琪琪坠楼事件,让无数母亲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心痛。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年级第一、学校合唱指挥、英语能力出众,这么优秀的孩子就这样陨落了。
琪琪的妈妈表示,有一次孩子回家,发现身上有伤疤,就问是怎么回事,孩子说,是同班同学打的。我还去了学校,和老师说了这件事。老师答应会解决问题,但女儿还是屡次遭到同学的威胁。孩子身上的笔迹、所留遗书、夹在作业本的字条以及课本上留下的只言片语,都把死因指向了校园欺凌。
“你替她们背黑锅,被她们侮辱,被打,被骂!”、“我是欠你钱了,还是吃你家大米了??针对我?啊!”、“何必呢,活得这么累,都是一个宿舍,真当我不知么,在背后说我坏话?可笑!”、“离开这个宿舍”……
写满了这些字的纸条,是母亲在女儿遗物中发现的。甚至,在跳楼的前一天,女儿还遭到了校园暴力。
很多校园欺凌案中的受害者,在家中常常是“乖宝宝”,是好孩子。在被欺凌的过程中,一直默默忍受,就算有机会反抗,甚至有些被欺凌的孩子比施暴者要强壮高大,可是,就是不敢反抗。
长沙一名初三的学生被问及是否在校园被欺凌过,她回答,“因为可能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就会引起人的厌恶,就会被欺负。当问到被欺负以后如何处理时,她说,“我很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们看到,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需要培养的,一个从来不懂得反抗的孩子,你要她如何对抗校园欺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面着“凶悍”的同学,她的内心早已习惯了忍受。
东野圭吾在《恶意》一书中写道,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看着被欺凌的孩子,请大声的告诉他们,你没有错,不用害怕。
王女士从高中一年级时,就受到校园欺凌,从网上到网下一直没有停止,几乎持续了十年。她终于忍无可忍,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起诉一个带头诽谤者,使她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面对着校园欺凌,我们要敢于亮出自己的态度:不欺负,不被欺负!
假如你的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不善交际,性格孤僻,或许身体有些弱小,成绩一般...
他们是校园被欺凌者主要的学生,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
“毕竟孩子嘛,彼此在一起,难免会磕碰。”许多家长面对着校园暴力大多会笑一笑,认为把问题严重化了。
其实,不然,遇到校园欺凌,如果受害者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又没有来自家庭和老师的帮助,未来即便不会罪犯,但还是会对个人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心情低落,不愿去上学,成绩下滑。这个时候,请心平气和的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不要急于去学校找老师,找施暴者,找那个“坏”孩子的家长,因为,如果你处理的不好,会引起更加严重的校园欺凌。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喜欢你的人,就有不喜欢你的人,这都很正常,不必苛求。
重庆一名十七岁的女孩子范某在同学逃课的时候,像老师打了小报告,结果同学回来听说后喊来五名同学,对着范某拳打脚踢了两个小时,还扒光了范某的衣服,导致范某想不开直接同四楼跳了下去。就算是有不喜欢的同学,也不要表现出来,彼此不在一起互不打扰就行了。
其次,一旦遭受到了校园欺凌,贸然和对方硬碰硬只能是自己吃亏,最好是想尽一切办法稳住对方然后伺机逃走,并且向别人求救,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被打时护住自己的要害部位,不要只顾着骂或者哭泣,要双手紧紧护住自己的要害部位,比如头部、腰部、心口等等。
第三,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与疏导。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以后,被欺凌者,往往心理脆弱,存在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因此,对他们的个体心理干预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影响的关键所在,如借助绘画、利用沙盘,进行团体游戏辅导,家长朋友聊天等方式。
亲爱的家长,孩子遇到校园欺凌,不要让他们孤独面对,要扎实孩子的心理根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条件的爱,信任和支持,陪他们一起走过这段不愉快的日子。
欢迎关注公众号,爱在指边流过,愿你走遍天涯海角,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