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列夫•托尔斯泰那样宏观大气的视角和气场;没有陀氏那样对人性穷追猛打拷问的深度;更没有普希金那样的抒情和优雅,他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Нет!
俄罗斯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他是非常聪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诗的才能。”
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是俄罗斯语言的巨匠。”
十月革命领导人列宁说“他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
俄罗斯文学史上群星璀璨。那么享有如此之高评价的这位作家究竟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他那神秘的面纱~
没错~他就是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
说起屠格涅夫,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据说~在《猎人笔记》发表之前,屠格涅夫的创作之路很不顺利,所以作者打算写完《猎人笔记》后暂时搁笔,暂停一下自己的文学梦~却没想到这次的收山之作赢来一阵好评,使他重新回归文学。
那么《猎人笔记》到底在写什么呢?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呢?我们快来一起学习一下~
《猎人笔记》由25篇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小故事组成,所以~你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大块的时间来阅读,只要你有零星时间,一样可以从从容容读完本书。这些小故事就像一个个美丽的乐章,最终构成一部华丽的交响曲,奏响在俄罗斯广袤深沉的土地上。
作者讲述的是自己以“猎人”的身份来到俄罗斯乡间,实地走访、考察俄罗斯农村的故事。书中表达了作者对农奴善良、真诚、正直的美好品德的赞美和颂扬,以及对农奴制的深恶痛绝。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作者对俄罗斯大自然风光那种出神入化的描写,简直叫人“拍案叫绝”!
作者对任何一个细小的事物都不放过,甚至是一声鸟鸣、一片树叶的哗哗声,都能引起作者的注意,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无论多小的一个生灵的尊重~
下面是《猎人笔记》中的一个小片段,快来欣赏一下~
早起便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朝霞没有像火般的燃烧,而是泛着柔媚的红晕。太阳不像酷热的干旱时候那样火烧火燎,也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暗淡发紫,而是显得明亮璀璨——在那狭长的云彩下冉冉上升,放射出鲜丽的光芒,随之又淹没。
这还只是文中众多出现的风景描写的冰山一角~如果你也向往俄罗斯那绮丽的自然风光,那如画的乡间美景,就打开书本开始阅读吧! Обещаю, что ты не пожалеешь!
被尊称为“亚圣”的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知人论世”,就是说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和思想,就要知道他的生平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来这一主张也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那么,今天我们就按照这一方法,来了解一下屠格涅夫吧~
https://yandex.ru/search/touch/?text=%D0%A2%D1%83%D1%80%D0%B3%D0%B5%D0%BD%D0%B5%D0%B2&lr=20892
屠格涅夫1818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母亲是一个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从小目睹地主阶级的凶狠和残暴,对农奴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最初他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来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又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在欧洲学习的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称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俄国封建制度。
1843年,屠格涅夫和其师父共同创作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此叙事长诗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后来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开始散文创作,还写了很多剧本。
19世纪50年代初,发表了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
1847—1852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上发表《猎人笔记》,一举成名。当局认为该作品有强烈的反农奴制的倾向,便以屠格涅夫发表的追悼果戈理的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流放。在拘役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反农奴制小说《木木》。
1856年,发表《罗亭》,塑造的是一个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实际行动的小贵族叛逆者形象。
1860年发表《前夜》,塑造了一个名为英扎罗夫的革命者形象。
1862年发表《父与子》,塑造了一个假想的、名为巴扎罗夫的、重视行动的新人形象。
1860年代,屠格涅夫居住在国外,此间结识了包括莫泊桑在内的一大批外国名作家。他向西欧介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1867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烟》。
1970年代,屠格涅夫定居法国,创作了一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春潮》等等。
1877年,创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屠格涅夫远离祖国,在病榻上完成了83篇散文诗表达他暮年的情怀。
1883年,病逝于法国巴黎。根据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墓地-别林斯基墓旁。
屠格涅夫本人终身未娶,他一生中的唯一挚爱献给了一位歌唱家。她是有夫之妇,而且婚姻幸福美满。屠格涅夫与他们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个人的幸福毫无指望。只要有可能就住在离她家不远的地方。她的两个女儿出嫁的时候,屠格涅夫为她们各备了一份嫁妆。
屠格涅夫24岁时与家中女仆相恋,母亲发现后大发雷霆,将女仆赶走。后女仆怀孕,生有一女,女儿被强行带回祖母庄园。后来女仆嫁给了一个小市民,屠格涅夫每年付给她一笔赡养费,直到她去世。女儿与祖母一起生活的并不幸福。她5岁的时候,屠格涅夫将其交给自己终生恋慕的女友抚养。23岁时,女儿嫁给了一位玻璃厂厂主,屠格涅夫真心希望她能幸福。但后来女婿破产,女儿带着孩子,身无分文,离开丈夫前往瑞士。当时屠格涅夫已是年迈,病情严重,仍尽可能资助女儿,但是临死前父女俩也没能见上一面。
谈到文学,就不能不提爱情~爱情也在屠格涅夫的小说描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大学时期, я тоже 浪漫主义文学爱好者,当时听到俄罗斯那么多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就忍不住去图书馆借了《阿霞》、《初恋》这两本评价极高的书,赶紧拜读一下~
果然没让我失望,读的时候我都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那样美的文字~那样动情的描写~每读完一句,我都不忍心往下读,就想再回过头来品味一下作家的语言,心里禁不住OS:这么好的句子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呀?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真恨不得把它背下来。我还记得读完之后,我还跟同学讲了这两个爱情故事,因为…(此处无图,请自行脑补我当时的心情)
反正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这大概只有读过的人才深有体会吧。
《阿霞》
《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