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学习日记5
[2025 年4 月2 日] [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第五天,两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为我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工作思路。
上午,新区小学的张建英老师以别开生面的手指操热身游戏开场,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随后,通过绘制树并思考四个问题的活动,自然地引入了当天的主题。张老师从明晰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建设和谐“心”教师团队、构建温润“心”教育三个维度展开分享,内容充实且极具实用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方面,一系列数据令人揪心: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缺少父母照顾陪伴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孤独等问题;《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中小学抑郁检出率达40%;《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表明,6 - 16岁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达32.7%,且呈低龄化趋势。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心理健康工作的紧迫性,也凸显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各地出台的政策,如河南省教育厅的通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专项行动计划,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办学评估和领导班子考核,彰显了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
建设和谐“心”教师团队,需要我们建立学习共同体,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教研模式。倾听作为关键技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和同事的需求。开展多层次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也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保障。
构建温润“心”教育,要求我们牢记教师的“心”职责,成为学生情绪稳定的示范者、正向引导者和消极情绪的觉察者。在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探索心教育模式,坚持五育并举,抓好常规“心课堂”、发展融合“心教育”、打造社团“心活动”。同时,落实班级心育四个一,运用正确的表扬模式和积极的谈话技术,助力学生塑造积极行为。
下午,杜丽娟教授带来了“做合作型教师助力学生成长”的精彩分享。从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出发,杜老师详细阐述了合作型教师的哲学立场和基本特征。
合作型教师的哲学立场,搭建共同探寻会话伙伴之桥,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尊重、平等和真诚的态度至关重要。学生作为独立个体,需要被看见、被尊重。颠覆传统观念,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们应给予他们尊重、信任,通过提问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认知升级。秉持“不知”的态度,放下预设,尊重学生的想法,创造开放的对话空间。在共生共创的过程中,相互理解和回应,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合作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强调目标导向,以学生确定的目标为指引,激活他们的内在潜力和资源。从资源驱动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上的资源。作为陪伴者,采用启发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对话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今天的学习,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下午关于哲学问题的探讨,虽然烧脑,但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