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节气与气节14
12.大暑: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大暑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南方多地高温潮湿多雨。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约大暑至立秋期间,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最炎热的时节。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黄经达到120°,斗指丙时,大暑便悄然降临。它如同夏日的烈阳,炽热而强烈,将炎热推向了极致。然而,大暑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点,更是一种生活的气节,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智慧。
大暑之“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相比小暑,大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节气。此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雷暴、台风频繁,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在此时达到顶点。
大暑时节,人们常常感受到湿热难熬的苦楚,但正是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生长最快,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大暑的气候特征,是中国季风气候的典型体现。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中国南方,使得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而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七下八上”的雨季。
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成为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这种南北气候的差异,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也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大暑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种生活的气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暑时节虽然炎热难耐,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古人在大暑时节有“晒伏”的习俗,利用强烈的阳光晒制各种干货,保存食物。这种对自然的利用与智慧,正是大暑气节的体现。
大暑时节,虽然炎热,但人们也学会了在炎热中寻找清凉。民间有“大暑吃苦瓜”的习俗,苦瓜性寒,能清热解暑,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食用。此外,人们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消暑降温,比如喝凉茶、吃冰镇水果等。这种对生活的智慧与关怀,正是大暑气节的智慧。
大暑时节,虽然炎热,但人们也学会了在炎热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古人云:“心静自然凉”,在炎热的夏季,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这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正是大暑气节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环境,只要心中有定力,就能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炎热中找到清凉。
大暑时节,虽然炎热难耐,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农作物在此期间生长最快,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种在炎热中蓬勃生长的景象,正是大暑的独特魅力。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命依然可以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大暑时节,虽然炎热,但人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农人不会因为炎热而停止劳作,他们依然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这种坚守与执着,正是大暑气节的核心。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心中有目标,脚下有行动,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大暑,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智慧的节气。它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哲学与气节的力量。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像古人那样依赖节气来安排生活,但大暑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暑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节变化。无论是农作物的生长,还是人生的旅程,都需要把握时机,因时制宜。同时,大暑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感恩自然。感恩自然的馈赠,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大暑还启示我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炎热与挑战,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对生活的智慧与关怀,正是大暑气节的核心。
大暑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哲学与气节的力量。在这个炎热的时节,让我们以大暑为指引,尊重自然,珍惜生活,感恩自然,保持平和。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希望,愿我们的内心永远保持宁静与清凉。正如大暑时节的农作物一样,愿我们在生活的田野中,努力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