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引导幼儿顺利、完整表演”这一问题引领下,我对我班的表演故事进行了反思。
首先,结合本周主题《天冷了》,表演故事是《大手套》。讲述了在寒冷的冬天,一只大手套掉在了森林里,小动物们发现了大手套,越来越多的小动物钻进了手套里,就像是一家人。故事中虽然没有太多重复性的语言,但是语言简单易懂,符合小班孩子语言发展特点。
起初阶段,我主要利用活动区讲评时间,我担任语言最多的角色——小老鼠,小朋友们表演蹦蹦跳跳的小青蛙、跑得快的小兔子、爱打扮的狐狸、大灰狼、爱吃蜂蜜的大熊等其他小动物的角色,前两遍的时候,孩子们还不能主动与我(小老鼠)对话,需要我与孩子共同完成,但是后来,RR开始主动与我对话,并能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语调,比如小青蛙蹦蹦跳跳地来了和小动物们见到大灰狼的害怕等。
在我发现孩子们基本可以自己表演了以后,我认为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在活动区“小舞台”上独立开展表演了。
但是当孩子们来到“小舞台”以后,即使孩子非常积极地选择了这个区域,但是我发现当孩子们进入“小舞台”时,就出现了“怯场”现象,比如不敢大声说话,声音放不开,低着头,动作拘谨等,我想一方面幼儿没有“表演”的经验,简单的语言描述无法在幼儿大脑形成直观的形象,另一方面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低,还不能完整、流畅地进行表达。
于是,我采取了不同方式。首先,我继续带领孩子们表演,丰富孩子们的“舞台经验”。我运用了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调,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尽情表现自己。于是,在“大熊”粗粗的声音和动作下,“小舞台”的孩子们开始害怕,开始哈哈大笑,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最起码孩子敢表演了。
于是,在馨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把孩子表演的视频录制下来给孩子们看,以给孩子们最直观的形象,孩子们通过观察小朋友的神态动作等,能更直观地了解每个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
观看小朋友的表演视频时候,也能够认真专注欣赏。
我想,“表演故事”不仅仅是“动作表演”、“语言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还有友爱、互助、倾听、专注……等等的社会性发展与学习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