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晚上我要上课,3岁的Cici不顾家人阻扰,总是不停闯入我房间,课堂频繁被打断,快速抱她出去,有时她还不乐意大声哭嚷,不堪其扰。突然有一天上课前,我想起在一本书看过写便条的方法,决定试试,于是拿出笔快速写了一张纸条,关上门贴到门上,尽管Cici看不懂,但我寻求了姐姐的帮助。没想到的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Cici一次都没进我房间,等我上完课还看到了纸条下面的回复。
还有一次,我有点不舒服想休息一会,写了这张纸条贴门上,姐妹俩很安静地在客厅看书,玩耍,而且还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
上周日,我们带孩子一起参观科技博物馆,因为时间有限,临闭馆的时候二楼还没来得及参观,Cici立马崩溃了,嚷嚷着要去二楼玩,怎么解释都没用,再继续下去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明明门都关了,还怎么看啊。我没再坚持,而是对孩子说:“你很想去二楼看看,可是没有时间了,你很难过。”她点点头,然后我接着说:“我们回家写一张愿望清单吧,写上Cici下次参观二楼科技博物馆。”她立马止住哭泣:“好的,回家就写。”回到家,Cici说着她的愿望,我认真写下来。Cici很满意,她也知道并不是每样东西都会给她买,而是她看到了妈妈不仅知道了她需要什么,而且郑重其事地写下来,她的需求得到了重视。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就会好,孩子感受好了,行为也会随之变好。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的冲突源于需求的矛盾,父母从成年人角度出发,比如希望孩子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往往不在意这些,于是父母花很多精力调教孩子,然而,当父母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逆反。让他们做的事情不愿去做,不希望看到他们做的事情却每天重现,比如乱扔垃圾,咬手指头,欺负弱小等。于是乎,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做我想做的”,而父母的态度变成“按我的要求去做”。争吵在所难免,问题没得到解决,还伤害了亲子关系。
与其张嘴喊费力又容易伤害孩子,还不如拿起笔写下来,即可以让孩子配合而不伤害他们自尊,更不会让他们逆反,还会收获惊喜,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