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的地域歧视,这个话题貌似由来已久了。也许吧,因为越来越有亲身体会,就不禁想要谈谈这个尖锐的题目。
作为一个持有上海户口,父母一辈却不是上海市民的新上海人,小的时候,对于上海人之歧视外地人感觉歧视是明显的。也因为家庭的环境,从小没能养成讲上海话的习惯,因此在小朋友圈子里仿佛是个异类。尤其是小学四年级转学至某地段性学校,与一帮子上海小市民的子女朝夕相对以后,歧视现象竟一发不可收拾。外地小孩标准的普通话、脸颊上淳朴的高原红色、因怯生而稚拙的举止、因发育过早而产生的黑头和痘痘......这一切似乎都因成为了遭到奚落和取笑的理由。东西丢了,那一定是外地同学偷的;上课挨批了,那一定是外地同学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缘故~~总之,在那些小学同学们的印象里,外地人不仅等同于“乡下人”,更持有着只有“乡下人”才具备的土气、委顿、心怀鬼胎。初中时,也一如既往。只是初中时成绩尚且名列前茅,老师尚且喜爱自己,才摆脱了因外地人血统而被集体欺凌的命运。
而后到了高中和大学,也许因为面对着淡如水的人际关系,也许还远离着真实的社会,也许因为那些同学们大都素质良好, 心地单纯,甚至亦有遍布全国五湖四海的同窗,那时不太感受到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以至于让我以为,上海人已与全国同胞们相处友好,后来才知道,那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
步入社会以后接触的上海人多了,就不免再次感受到源自地域的隐性歧视。这样的歧视并不会针对自己,平日里也不会显现出来,可是但凡某个外地人做错了事情妨碍了他人,大家在指责他行为的同事,也会顺便拿他的出身来说事,比如“外地人就是没素质”、“外地人就是思路不清楚,说了多少遍都说不通”等等。当然这些言论还算是文雅的,其余不堪入目的,甚至都不忍写出来。仿佛一个人素质如何品性如何,与他的出生地就一定有着绝对的联系。外地人的基因里,就带着“粗俗”、“野蛮”的标签。向来是个颇能感同身受的人,每每听着那么一些话,哪怕知道说的并不是自己,那些话也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一样,一遍遍地剐着自己的心灵。而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这些关于外地人的恶毒而刻薄的言论,往往还出自那些一贯尊敬的、德高望重的长辈之口,想要反驳也没有底气和力量,伤心之余,也只能独自品味那些心理上的失衡感。虽然,从不认为那些话是有道理的。
诸如此类的歧视还体现在乘地铁的过程中,因挤车而发生的争执到头来难免变成上海人与外地人之争,有次甚至听着一个老头一路骂骂咧咧,说着关于外地人的各种污秽评价;也体现在校园招生咨询的过程中,某家长很担心自己孩子会分到有外地学生的班级里,甚至对我说起了外地小姑娘缠着她儿子的故事......(我X,从前只知道外地小姑娘应该不如上海小姑娘时髦,没想到连不要脸三个字也成为了其特点,还真是长见识了)。总而言之,多数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或是移民的上海人,无论心底善良与否,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歧视外地人情结,或者说,潜意识里就认为上海人的各类条件更高一等。
现象总是千变万化的,可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上海人因自己的地域和血统而感到自豪,而这种骄傲感需要通过排斥外来人口而获得。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历史原因以及国家政策原因,不算全盘了解,就不一一列举了。说了这么多,回头想想也许自己之所以总是愤慨、义愤填膺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骨子里的嫉恶如仇,另一方面或许也是看事情的角度问题吧。自始至终不曾将自己当作上海人来看,这体现在明明能听懂却拒绝学说上海话,体现在连寻找恋爱结婚对象都不曾像其他姑娘那样排斥外地人......情愿站在心理上的“弱势”一方,选择接纳、包容,会不会也是源于自身的某种自卑情结?虽然不曾弄懂上海排外的真正理由,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却渐渐地厘清了一些脉络,体味出了一些拙见:
首先,上海人之排外,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较为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排外其实不仅仅是上海人的特性,法国巴黎人、俄罗斯人、北京人、香港人......皆有排外情节。那是一种身为本地人的自豪,更何况上海还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就像当老外与中国人发生冲突之后我们总是向来维护自家人的利益,瞬间激发起自己的爱国热情一样,外地人与上海人一旦起了矛盾,上海人还不是会感性地做出类似护犊子的表现?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站在外地人那一方,感受到的敌意就会愈加明显。
其次,上海不算是个资源繁盛的地带,本身就是移民城市,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盘就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骄傲与尊严。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的是一定性的打压与敌视,因为人性尚未进化到容纳一切的程度,于是外地人难免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炮灰”。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非上海人在上海扎稳了地盘,终于成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之后,对于自己之后来上海打拼的外来人口带有强烈的鄙视,虽然他们自己也是那么过来的,可是他们不接受、痛恨那样的过去,因此就选择了心理学上的防御机制——否认,从而找回自信,找回作为本地人的自豪感。
最后想说的是,那些自己见过的排外的上海人,自身往往并不像理想状态中的“上海人”。自己理想中的上海人是什么样呢?也许是民国闺秀、老克勒那般的存在。他们穿着时髦、风度翩翩,思想奔放(是奔放而不是开放),无论何时都穿着考究,永远不忘记自身有多高贵......而这些特点在排外的上海人身上,恰恰是一点儿也找不到。多半是,自己土气而不修边幅,品味不见得有多高尚;用上海话骂起人跟顺口溜儿似的,满嘴的女性生殖器官词汇;思维往往保守而僵化,从不勇于接受新事物......号称因自己是上海人而感到自豪却毫无上海人最核心的时髦、奔放、眼界开阔等优点,看起来还真是挺讽刺的。有的时候,只要一想到饱含歧视思想的是这么一批人,或许愤慨感就会减轻许多。毕竟,比你优秀的人都没那个空闲去轻视他人。多想想这一点,人生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