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
01.
花了两个多小时读完了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应该说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最多只能算是明星的随笔。
我为什么会读它?
因为《冈仁波齐》?因为《金粉世家》里的七少爷?还是因为西藏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
一时间,我竟然找不出为什么读它的理由,只知道有些我们在意的巧合,其实是自己潜意识里希望看到的。
去过西藏,看过《冈仁波齐》,知道陈坤也是佛教徒,这些好像都可以是读这本书的理由,但这本书却在书架上躺了很久很久。
缘分到了,我便拿起了它。
02.
"行走的力量"是陈坤组织的一次徒步穿越西藏的活动,这本书主旨围绕这次活动展开。
没有章法的文字,写的都是陈坤的内心。这些文字见证了陈坤从物质上的贫穷走向富裕,从物质上的富裕洞见灵魂的贫穷。
他的行走不是为了证明,只是希望用行动,用脚步去接近灵魂贫穷的原因。他把自己放在与天最近的地方,去聆听天堂的声音,去感知灵魂的哀嚎,然后一点一点剥离曾经的自己。
03.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用逞强来掩盖本我的经历,陈坤有,我也有。读陈坤的那些文字,我仿佛看见了曾经可笑的自己。
书中原文:"老师分配同学去买郊游的东西,安排我骑自行车到几公里以外的超市买。其实我不会骑自行车,但我不跟老师说不会,推着自行车就走了。老师等了很久,我一直没有回学校。就在老师特别焦急的时候,我推着自行车回去了。这时候老师才知道,我根本不会骑自行车,推着去,推着回来。她说:"这孩子,不会骑自行车说呀,老师派别的同学去。"我不说,就是因为太要强了,或者说,心里面想要强大的那个愿望太迫切了。 "
小时候因为心里没底,故意表现得特立独行;长大后明白,真正的特立独行在心里,而不是证明给别人看的那些。
04.
其实,人并非小时侯才会逞强。成年后的我们,更加会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脆弱。
佛家说,真正的强大是懂得示弱。而我们却习惯掩盖弱,而且用的是拙劣的"掩耳盗铃"的手法。
陈坤在书里说,没有参加行走之前,不喜欢听到尖锐的采访,每当遇到这类采访,他便会用更尖锐的话语去回击。
行走在西藏这片土地上,陈坤慢慢地洞见了自己的弱小。行走在繁华都市的我们,是否愿意洞见自己的脆弱?
05.
写下这些文字,并不是想要证明什么。只是看见陈坤一次一次剥开自己的脆弱,让脆弱直面阳光时,我在思考,我是不是也应该学会直面?
直面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可笑的"逞强"?
一直以为自己是强大的、平静的,平静到能从容的看花开花谢,看云卷云舒。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有书呆了半年多,多了好多群,也多了很多"机会"。悟空问答、软文金手指、写书、儿童写作课,曾经这些写作变现的机会离我很近很近,可是,到今天我也没有踏出做好其中一件的决心,也没舍得退出那些群。
我试着问自己,是没胆量?没能力?没兴趣?还是不喜欢?答案好像不唯一,因为都占那么一点点。
看了陈坤直面自己的文字,我明白了我一直守着那些群不退出的原因——逞强。以为不退出就还在局里。
这样的逞强与陈坤小时候的逞强没有任何区别。我没有勇气搏一把,更没有勇气放下。
06.
生命离不开行走,灵魂更离不开行走。
这世上的路有很多条,走喜欢的路是理想状态,走不喜欢但是对的路,是常态。逼自己走对的但是难的路,才是灵魂喜欢的状态。
陈坤从贫穷走向富裕,又从富裕走进修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想要让灵魂回归平静。行走西藏,身体上的挑战最终让他学会直面生命的脆弱,然后慢慢接近最真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
人生最伟大的意义就在于往前走。不走,怎么能看见世界呢?不走,又怎么能看见自己?
给自己一个理由去行走,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然后,在行走中让自己慢慢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