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和女儿生了一场气,感觉自己被气得哇哇乱跳。
缘由是女儿和先生去看《重返狼群》电影回来,女儿很兴奋,连连告诉我“电影很好看”,“我感动得哭了好几次”……我很意外一部电影让一个小女孩这么有感触。而先生一句:“那你写个影评推荐给同学”的提议,让我也兴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女儿表达、写作能力的机会呀,我可以好好教教她。想想刚刚女儿说的“好看”、“感动”这两个点评,只要补充一下细节,就是一个不错的影评哦。而且,我也可以晒晒朋友圈,显摆一下啊。
吃完晚饭,我拿出手机让女儿来写影评。不过,女儿兴奋劲一过,就说不写了。为了哄她,我提议我来打字,她来说。一开篇,我就架势十足地写下四个字——**影评。女儿跳起来抗议:“不要写我名字。我要等他们(同学家长)问起,我再说是我写的。”被女儿扫了兴,我心里很不爽。接着,合作一点不顺利。每写一个字,女儿都表示要按照她的意思来写,不能有任何修改。有些我觉得她用词、用句幼稚了,给她指出来。比如前半句刚写了“想不到”,后半句就不要再用“想不到”了。但她坚持自己的说法。我试图引导她把感动她的“泪点”写出来,她也不愿意。明显地,我们不在一个频道里。短短的时间,和女儿在按她的意思写还是按我的意思写上发生了很多次争执。眼看着一篇好好的影评泡汤了,我气不打一处出。于是,我生气地甩了一句:“我觉得我像个机器人一样,被你指使。我不写了。”
气冲冲地跑去冲凉后,我听到楼下,先生仍好气地陪着女儿继续写。然后,听到女儿把影评发到班级同学群,引来不少家长的回应,她笑哈哈地和他们互动。事情发展似乎也挺有趣好玩的。
02
我一边冲凉,一边自问:为什么一件小事,我就反应这么大?为什么先生就能平心静气地和女儿合作?……
想起多年前带外甥去采访的事情。
一个十一小长假,带正在读五年级的外甥去采访一个奥运冠军,而他正好有两篇作文要写。采访结束后,和外甥交流怎么写稿。外甥显然没有跟上我的节奏,解释半天无果后,我操刀把两篇作文给写了。一篇是完整的采访报道,洋洋洒洒两三千字;一篇因为时间不够,我应付地简单写了个500字简单记叙文,内容简单介绍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有一两句感叹。虽然不记得具体内容了,但印象里,为了符合外甥的年龄,那两句感叹有节制地给了点文采,还特意模仿孩子们有点幼稚的用了个“啊”字结尾。结果是,完整的采访报道石落大海再没听到反馈,而500字简单记叙文据说上了外甥学校的展示板报。听到消息,有点小意外。是的,这就是那个年龄的孩子的文字水平啊。显然,我对外甥了解太少了。
03
我突然意识到,在和女儿的互动中,我再次犯了“不懂孩子”的毛病。
我不舒服是因为我早早地设置了一个看起来很美、很高大上的套路,想让孩子钻进来;而当孩子不肯钻套时,我就有种被拉扯和被操控的感觉。而其实,孩子能力有限,她有的想法和思路是属于8岁孩子的,她不愿意也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感觉被操控时,孩子又何尝不感觉被操控呢?而相反,我先生因为没有预期,所以他能很好地和孩子互动,并把事情进行下去。最后,结果看起来也很不赖。
我有点汗颜。作为非常关注孩子成长的爱学习妈妈大军中的一员,我们对诸如“聆听孩子”、“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有品质的陪伴是心的连接”、“真爱是无条件的接纳”……之类的理论非常熟悉,也常常自诩自己是懂孩子的。可是,大道易讲,实践起来完全是另一码事。我们还是更容易关注自己,还常常以爱的名义试图强行给孩子“最好的“。
04
我的一个朋友给孩子上了一个农耕的课外班,孩子们在大自然里玩耍,非常有趣。朋友的孩子也反映特别喜欢这个课程,每次玩到舍不得回家。于是,我张罗着给女儿报个名,一切都准备好了:和老师申请体验课,请朋友的妈妈带女儿过去……不过,我女儿显然不领情,对我的描述丝毫不动心。她对那天下午另有安排,于是她大喊:“你不能强迫我。”当我满怀歉意和朋友妈妈解释时,没有学过所谓儿童教育理论的老阿姨一句点破了我:“是你要她去上,还是她自己本来想去上?”
我的一个朋友,从小家境富裕、条件优渥。她有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姐姐,而她也一路在妈妈的各种“帮助”下追随姐姐,上广州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但她告诉我们,其实她内心积极痛苦,因为她成绩没有那么优异,在这些“最好的”学校里,她感觉到巨大的学习压力。她回想起自己的这段经历,痛哭失声。但她发现,自己现在做了妈妈,也依旧承袭了这样的模式。
05
是的,无疑,我们是爱孩子的,我们对待孩子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只是,这些所谓“最好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最近,和不少二孩妈妈聊到,养育二宝和大宝之间的不同。一个朋友说,在生了二宝后,她才明白什么叫放松,什么叫关注孩子本身。她回忆说,生大宝后,新手妈妈的她100%投入,什么年龄段是什么特点,该做什么、吃什么、注意什么,她都一一遵照执行。她感觉付出很多,过的也很累;几年过去,她感觉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大宝有些浮躁,表现得很缺乏爱和关注。等生了二宝,作为过来人她开始变得很放松,那些什么要做的、吃的、注意的事,她忘了个干干净净,每天就是个孩子傻乐。以前在添加辅食上规矩很多,比如“2岁前吃的东西不能放盐”,而现在她发现二宝在四五个月时,对吃有了反应:孩子会盯着吃的人看,跟着拿东西的手移动,“哈喇子真是流了一地啊。”她可乐呵了,于是什么东西(还是会注意清淡)都会往二宝嘴里放一放。朋友说,当她放松后,她观察到了二宝成长中很多细微的变化,于是和孩子有许许多多的互动,”孩子生活很有规律,很好带。“,而这都是在大宝的时候没有的。“我以前都把精力放在给她‘最好的’上面了,把娃本身给‘弄丢’了。”
是的,我们常常本末倒置,因为爱孩子,而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却把孩子本身给忽视了。那些强塞给孩子的“最好的”,成了一条条捆绑孩子生命力的绳索,让他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认知、感受和判断力,变成了机器人娃娃。
I><��`�